六因条辨-第79页-伏暑辨论_中药方集
 
六因条辨 - 第79页
伏暑辨论
】 【繁体
尝观医书林立,并无伏暑之名。惟(己任编)有秋时晚发,以感证之法治之一语,因着伏暑之称。盖人于盛暑之际,汗泄气疏,百节弛涨,设或有隙,邪乘虚入,《内经》所谓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1)。又云:春伤于风,夏必餐(2)泄,夏伤于暑,秋必发疟;秋伤于燥(3),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可知四时伏气,皆能为病。即伏寒、伏风、伏燥,皆可与伏暑立名主病。故春温为冬令之伏寒,肠风为春令之伏风,疟痢为夏间之伏暑,咳嗽为秋天之伏燥,以类而推。古人治病立法,良有以也,藉后人语焉不察,漫不关心耳。予苦心斯道,廿载虚名,何敢妄为(1)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按《内经》有此文·但无此语。
(2)餐:此处音、义俱同,飧,下问。
(3)燥:(内经)中俱作"湿"。
议论。特前贤既启其端,后人末穷其旨,聊为引伸,以备葑菲之遗,庶可测伏暑之有由名。且不但可测伏暑之有由名,更可测伏暑之有由病,而有由治焉矣。
Tags:《晚发》 《百节》 《咳嗽》 《病温》 《伏气》 《春温》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一 下一篇六因条辨卷中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