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寻源-第79页-[中集] 渴_中药方集
 
伤寒寻源 - 第79页
[中集] 渴
】 【繁体
(附口苦口甘)口渴一证。乃伤寒一大关键。不可不细心体察。凡风寒在表。邪在太阳。不言渴也。一入阳明。则不恶寒恶热。口渐知渴矣。其有太阳病初起而即口渴者。温热之邪。自里出表。虽见表证。邪不在表。故仲景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又太阳中者。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是不宜发汗。与风寒异治。至于湿温初起。湿未化热。口虽渴。却不能饮。化热之后。始大渴引饮矣。故就口之渴与不渴。可以辨邪之表里。中之寒热。而即可以渴之微甚。辨热之轻重。临证时首宜辨此。
凡阳热之证。一见口渴。即当泄热为主。至三阴证。如系本藏虚寒自病者。本无所为渴也。
阴病转阳。亦有发热而渴者。当与和调津液。不宜直折其热。缘阴盛阳微。口渴正阳回之候。泄热则转泻其阳矣其或阴液干涸燥渴转甚。则量与泄热之中。尤当佐以养阴生津。此为大渴引饮者立法。若口中虽渴而不欲饮。见水辄避者。即属真寒假热之候。其脉或沉细。或空大。当以温剂引阳归根。则虚寒之状反着。倘误与寒凉。祸不旋踵矣。
霍乱后多见口渴之证。经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盖吐下之后。津液已伤。且阴病转阳。宜以理脾为主。使脾气散精。表里并解。津液流通。而渴自止矣。切不可见渴投凉。反增其逆。且五苓散上升脾津。下通水道。若太阳病不解。犯入膀胱之府。其人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亦主此方。以白饮和服方寸七。多服暖水汗出愈。若无太阳表证。而但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五苓之温化。又所不宜。则宜猪苓汤化热通津。凡若此者。皆与治阳热之渴用甘寒者不同也。
凡口渴多属里证。若热在经而不在里者。口虽渴。但欲漱水不欲咽。此欲作衄血及斑疹之先兆。不可遽用寒凉壅遏邪气。当审其病因而施解表之法。又凡诸渴证欲饮水者。但当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饮水过多。恐增喘哕悸满诸变。不可不慎。
别有口苦者。乃邪热入于少阳。故仲景以口苦咽干少阳病之提纲。至于口甘。内经称为脾瘅。由湿热郁蒸而成。宜扫除胸中陈腐之气。此二者口虽不渴。总属热证。辛温忌投矣。
Tags:《口苦》 《风寒》 《太阳》 《阳明》 《恶寒》 《恶热》 《阳病》 《温热》 《太阳病》 《发热》 《温病》 《湿温》 《化热》 《表里》 《寒热》 《微甚》 《阴证》 《虚寒》 《阴病》 《津液》 《阴盛》 《阴液》 《生津》 《假热》 《霍乱》 《头痛》 《五苓散》 《理中丸》 《脾气》 《里证》 《小便不利》 《猪苓汤》 《斑疹》 《邪气》 《解表》 《胃气》 《邪热》 《少阳》 《咽干》 《少阳病》 《热郁》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下集] 桂枝汤 下一篇[中集] 咽痛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