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伤寒补亡论-第页-[卷十九] 小儿伤寒十九条_中药方集
 
仲景伤寒补亡论
[卷十九] 小儿伤寒十九条
】 【繁体
千金方论曰。小儿未能涉冒霜雪。乃不病伤寒也。然天行非节之气。其亦得之。有如行瘟之年。小儿出腹患斑者。治其时行节度。故如大人之法。但用药分剂少异。药少冷耳。
又曰。治小儿未满百日。伤寒鼻衄。身热呕逆。麦冬汤。
又曰。治少小伤寒。芍药四物解肌汤。
又曰。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麻黄汤。(活人书减桂半两。加石膏。名石膏麻桂汤。)又曰。治小儿伤寒。以葛根汁淡竹沥各六合。二味相和。二三岁儿。分三服。百日儿酌服。不宜生。煮服佳。
又曰。治小儿时气。枇杷叶三两。捣。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
日五六遍淋之。若复发热。烧雄鼠屎二三枚。用水调服之。
又曰。治小儿伤寒久不除。瘥后复剧。瘦瘠骨立。五味子汤。
又曰。治少小伤寒。宜莽草汤。治之避眼与阴。
又曰。小儿伤寒发黄者。捣土瓜根汁三合服之。
又曰。捣青麦汁服之。
又曰。韭根汁澄清。滴儿鼻中如大豆许。即出黄水瘥。
又曰。小豆二七粒。瓜蒂二七枚。糯米四十粒。以少许吹鼻中。
活人书论小儿伤寒曰。治法与大人同。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
寻常风壅发热。痰嗽烦渴。惺惺散主之。咽喉不利。痰实咳嗽。鼠粘子汤主之。头额身体温热。大便黄赤。腹中有热。四顺散、连翘散、三黄丸主之。头额身体温热。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积。双丸主之。小儿无异疾。惟饮食过度。不能自节。心腹胀满。身热头疼。双丸悉主之。小儿身体潮热。头目碎痛。心烦神躁。小便赤。大便燥。此热剧也。洗心散、调胃承气汤主之。头疼发热。偎人畏寒者。此伤寒症也。升麻汤主之。无汗者。麻黄黄芩汤。有汗者。升麻黄芩汤。皆要药也。小儿寻常不可过当服凉药。胃冷虫动。其症与惊相类。医者不能辨。往往复进惊药。如脑麝之类。遂发吐。胃虚而成慢惊者多矣。小儿须有热症。方可疏转。仍忌用丸子药利之。以大黄川芎等咀。作汤液。以荡涤蕴热。盖丸子巴豆。可攻食积耳。雍曰。此症不止小儿伤寒症。亦多及余病。故详录之。
又曰。治小儿风热。及伤寒时气。疮疹发热。宜惺惺散。
又曰。治伤寒中风头痛憎寒壮热。肢节痛。发热恶寒鼻干不得睡。兼治小儿大人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寒暄不时。人多疾疫。
乍暖脱着。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沉重如石者。升麻汤主之。
又曰。治胸中客热。口舌咽中生疮。赤眼。目睑重不欲开。疮疹已发未发。宜服甘露饮子。
又曰。洗心散通治麸豆疮。时行瘟疫。狂语多渴者。
又曰。连翘饮子治小儿一切热。
又曰。解大人小儿膈热。
退壅盛。凉心经。宜四顺散。
又曰。治小儿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宜石膏麻桂汤。(千金名麻黄汤)庞氏曰。小儿伤寒。发热自汗。多啼。宜葛根芍药汤
又曰。小儿伤寒。不解。发惊。妄言语。狂躁潮热。钩藤大黄汤
又曰。小儿伤寒。结胸。其项强眼翻。弄舌搐搦。如发痫状。久则哽气。但啼声不出。医亦多作惊风治之。其脉浮滑。试以指按心下则痛而啼。宜半夏黄连栝蒌汤。斟酌大小服之。当出黄涎。便瘥。
又曰。小儿伤寒。始因壮热不除。被汤丸下后。其症一如前结胸状。但啼声不出。医又以惊风治之。多服凉药无验。此由误下后。毒气结在心胸。内热吐涎。涎裹药。不能宣行所致。宜服荡涎散取下黑黄涎。犹包裹诸药。啼声一出即安。雍曰。此因初误下后。凉药不宣通。方服荡涎散。
又曰。小儿伤寒。蒸起风热发痫。手足搐搦而不省。蛇皮汤。
又曰。小儿伤寒。胃中有热。烦闷不食。至日晚潮热颊赤。躁乱呕吐。芦根汤。
又曰。小儿伤寒后。盗汗。体热。咽干。犀角黄汤。
Tags:《时行》 《鼻衄》 《解肌》 《发热》 《咳嗽》 《麻黄汤》 《调服》 《五味》 《发黄》 《吹鼻》 《咽喉》 《温热》 《三黄丸》 《潮热》 《心烦》 《洗心散》 《承气汤》 《畏寒》 《升麻汤》 《无汗》 《升麻黄芩汤》 《胃虚》 《慢惊》 《热症》 《汤液》 《风热》 《中风》 《头痛》 《憎寒》 《壮热》 《恶寒》 《鼻干》 《暴热》 《自汗》 《芍药汤》 《大黄汤》 《结胸》 《项强》 《弄舌》 《惊风》 《误下》 《荡涎散》 《呕吐》 《盗汗》 《咽干》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十九] 小儿疮疹上四十七条 下一篇[卷十九] 娠妇伤寒三十三条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