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辩证广注-第203页-[卷之十二] 辩误汗吐下火灸温针逆病脉证并治法_中药方集

TOP

 
伤寒论辩证广注 - 第203页
[卷之十二] 辩误汗吐下火灸温针逆病脉证并治法
】 【繁体
(此系仲景原文。散见太阳少阳少阴等篇。今集于此)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中去声。成注云。太阳病三日中。曾经发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治不对证。为医所坏也。
桂枝不中与者。以其初。本系太阳。中风桂枝汤证。至此则其病已坏。桂枝汤不中与也。更当审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其逆而救之。愚按此条论。仲景无救逆之法。补亡论亦不言及。惟准绳云。逆者谓汗下皆不顺于理也。随证治之者。
即仲景原论中云汗后病不解。及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某汤主之类是也。后条辩又云有如汗后亡阳动经渴躁谵语。下后虚烦结胸痞气。吐后内烦腹胀满。温针后吐衄惊狂之类。变证多端。治非一法。仲景恐人以桂枝汤证误治。仍执定一桂枝汤。故令医人舍汤辩脉。另寻一看证之活法耳。学人须以意会之。)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
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此为欲解也。也字当在故字之下。太阳病止二日。邪犹在表。不当躁而反躁者。此必是大青龙汤证。故无汗成注云。躁者。热气行于里也。医人不知。反用火熨其背。强发其汗使之大出。火热之邪。因而入胃。胃中之水告竭。阴不胜阳。其发躁烦谵语之证必矣。至十余日。正气渐复。阴与阳争。故作振战悚栗之候。自下利者。火邪大肠而得泄。此为欲自解也。其有不自解者。必在前所熨之汗从腰以下未出。成注云。此为津液虚。不得下通。故欲小便并不得也。津液既虚。火邪上逆。其势不惟躁烦而反增呕。欲失溲者。此是形容不得小便之状。足下恶风者。腰以下无汗风邪犹郁于下部。故恶风也。大便硬者。胃中水竭之故。此非津液偏渗。故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不多也。凡此者。实由大便硬。不自下利。皆未解证也。法宜用药以通其大便。大便已则火邪自泄。阴气得复而上升。头必卓然而反空痛。阳气得伸而下降。足不恶风而其心必热。此是谷气下流故也。谷气者。食气也。食气下流。则胃中输转。火邪皆去而病即愈。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与白虎加人参汤五苓散。调胃承气汤郭白云云。推常氏之意。谓火气入胃。胃中枯燥。故用白虎加人参汤解之。然须无表证。渴饮水者。可服。小便不利者。固当用五苓散。然亦必渴饮水者。宜服。其大便硬者。用调胃承气汤。亦必小便不利。谵语仍在者。然后可服。
又云。此条论。于诸证未生时。必须先去火邪。宜救逆汤。愚以人参白虎汤犹可用。五苓散断不可用。此系胃中水竭。
津液燥。故欲小便不得。非小便不行也。大便硬。虽小便不数亦系火热燥证。其用调胃承气汤。不若以麻仁丸代之至于救逆汤。与上条证不合。不必用也。)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
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
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太阳中风。此必是桂枝汤证。医人误以火劫强发其汗。邪风加以火热。以致血气流溢。
失其常行之度。风阳也。火亦阳也。两阳相熏灼。邪热搏于外。则肌肉受伤。脾主肌肉而属土。故身发黄邪热搏于阳明之经。为阳盛。阳盛则火升。故欲衄。邪热搏于太阳之府。为阴虚。阴虚则水涸。故小便难。水火者。人身之阴阳。实则气与血也。偏胜者。势必至于交病。故云阴阳俱虚竭也。阴阳俱虚。则前之流溢者。至此而衰耗。身体焉得不枯燥也。
成注云。三阳经络至颈。三阴至胸中而还。剂。分也。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者。邪热炎上。搏阳而不搏于阴也。腹满微喘者。邪热内郁也。口干咽烂者。邪热上熏也。或不大便者。邪热耗其津液也。久则胃中燥热。必发谵语。甚者。至哕。
则邪热气逆。为病更深矣。四肢者。诸阳之本。邪热亢盛则手足扰乱。甚至捻衣而摸床矣。后条辩云。以上诸证。无非邪风火热。逆乱其气血。一至于此。乃真阴立亡之象。此际欲治风。则火势蒸腾。欲治火。则风势壅遏。惟有利小便一法。使小便利。庶几火邪得泄。津液得通。其人病犹可治也。诸家注皆言小便自利。夫上文既云。小便难岂有病剧而反自利之理。必须用药以探之。其人小便利。犹为可治之证。如其不利。虽治之恐无效矣。此实仲景言外之意。按此条论。
仲景无治法。愚意云。但当利其小便。宜猪苓汤。初亡论云。与五苓散。恐太燥津液。不宜用也。又云救逆。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亦非对证之药。又云。发黄者宜茵陈蒿汤。愚以此非胃实。有瘀湿。乃干黄也。上药非所宜用。
又云。不大便。宜大承气汤。愚以此非。胃实谵语乃燥热神志昏乱。故手足为之躁扰也。上药更非所宜。但当从小便中导去其热。而诸证悉平。)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伤寒脉浮者。
是伤寒见风脉也。风脉既见。其为表虚可知。医人误以火迫劫之。汗乃大出而亡其阳。成注云。汗者。心之液。亡阳。
气虚。心恶热。火邪内迫则心神浮越。故惊狂起卧不安。汤名救逆者。以惊狂不安。皆逆证也。)
Tags:《太阳》 《少阳》 《少阴》 《阳病》 《温针》 《坏病》 《太阳病》 《正气》 《中风》 《桂枝汤》 《亡阳》 《谵语》 《结胸》 《痞气》 《内烦》 《变证》 《大汗》 《失溲》 《恶风》 《谷气》 《大青龙汤》 《无汗》 《火邪》 《大肠》 《津液》 《白虎加人参汤》 《五苓散》 《承气汤》 《小便不利》 《白虎汤》 《麻仁丸》 《两阳相熏灼》 《发黄》 《阳盛》 《阴虚》 《头汗》 《腹满》 《手足躁扰》 《太阳中风》 《邪热》 《脾主肌肉》 《阳明》 《三阳》 《经络》 《三阴》 《气逆》 《猪苓汤》 《茵陈蒿汤》 《胃实》 《大承气汤》 《龙骨救逆汤》 《表虚》 《心气虚》 《恶热》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十二\辩误汗吐下火灸温针逆.. 下一篇[卷之十一\附昔贤治瘥后病方论变..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