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寒论辩证广注-第20页-[卷中\辩太阴少阴厥阴病中寒脉证并治法]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_中药方集
 
中寒论辩证广注 - 第20页
[卷中\辩太阴少阴厥阴病中寒脉证并治法]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 【繁体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注云。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经气。○愚意云。此即辛甘发散之义。必反发热。故宜用此汤也。
琥按内台方议。但云二三日内。脉沉细蜷而卧。为少阴病。不及反发热三字。殊为脱略。条辩诸注皆云。方中用甘草。以易细辛。曰微发汗者。乃少阴病和解之法。为温散之缓方也。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此条乃少阴中寒。大宜温补之证。少阴病得之一二日。与前条云始得之义相同。口中和者。为里无热。成注云。少阴客热。当口燥舌干而渴。今则皆无之也。
背者。太阳经之部分。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脊居背之里。背恶寒者。成注云。阳气弱。阴气胜也。
灸以艾火。助阳而消阴。与附子汤。温中而补虚。要之散寒邪之用。亦在其中矣。○按此条论。仲景不言当灸何穴。
补亡论常器之云。当灸鬲俞。关元穴。背俞第三行。郭白云云。此有漏字。当是灸鬲俞关元穴也。鬲俞是背俞第二行穴。愚按鬲俞。果系背俞部。第二行穴。然常氏所云第三行穴者。当是鬲关。非鬲俞也。图经云。鬲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阳气脉所发。专治背恶寒。脊强。俯仰难。可灸五壮。盖少阴中寒。必由太阳而入。故宜灸其穴也。又关元一穴。在腹部中行。脐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可灸百壮。图见后厥阴病第六条证下。常云灸鬲关者。是温其表以散其外邪灸关元者是温其里以助其元气也。)\r鬲关穴图\pt158a2.bmp\r
Tags:《温服》 《表寒》 《经气》 《发热》 《阴病》 《少阴》 《缓方》 《口中和》 《恶寒》 《附子汤》 《中寒》 《舌干》 《太阳》 《背俞》 《三阴》 《任脉》 《厥阴》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中\辩太阴少阴厥阴病中寒脉证.. 下一篇[卷中\辩太阴少阴厥阴病中寒脉证..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