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逢原-第96页-[卷一\山草部] 黄连_中药方集
 
本经逢原 - 第96页
[卷一\山草部] 黄连
】 【繁体
苦寒,无毒。产川中者,中空,色正黄,截开分瓣者为上,云南水连次之,日本吴楚为下。治心脏火生用。治肝胆实火,猪胆汁炒。治肝胆虚火,醋炒褐色。治上焦火,酒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炒。气分郁结肝火,煎吴茱萸汤炒。血分块中伏火,同干漆末炒。食积火,黄土拌炒。解附子、巴豆、轻粉毒,忌猪肉。
《本经》主热气目痛伤泪出,明目,肠,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发明
黄连性寒味苦,气薄味浓,降多升少,入手少阴厥阴。苦入心,寒胜热,黄连、大黄之苦寒以导心下之实热,去心窍恶血。仲景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泻心者,其实泻脾,实则泻其子也。下痢胃口虚热口噤者,黄连、人参煎汤,时时呷之,如吐再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诸苦寒药多泻,惟黄连、芩、柏性寒而燥,能降火去湿止泻痢,故血痢以之为君。今人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罔顾寒热多少,便用黄连,由是多致危殆。至于虚冷白痢,及先泻后痢之虚寒证,误用致死者多矣。诸痛疡疮,皆属心火。眼暴赤肿痛不可忍,亦属心火。兼挟肝邪俱宜黄连、当归。治痢及目为要药,故《本经》首言治热气目痛,及肠腹痛之患,取苦燥之性,以清头目、坚肠胃、祛湿热也。妇人阴中肿痛,亦是湿热为患,尤宜以苦燥之。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左金丸用黄连、吴茱萸。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口疮用细辛、黄连。治下血用黄连、葫蒜,皆是寒因热用,热因寒用,而无偏胜之害。然苦寒之剂,中病即止,岂可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生发冲和之气乎。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性虽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已,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近代庸流喜用黄连为清剂,殊不知黄连泻实火。若虚火而妄投,反伤中气阴火愈逆上无制矣。故阴虚烦热、脾虚泄泻,五更肾泄,妇人产后血虚烦热、小儿痘疹气虚作泻,及行浆后泄泻,并皆禁用。
Tags:《实火》 《虚火》 《肝火》 《吴茱萸汤》 《少阴》 《厥阴》 《实热》 《恶血》 《心下痞》 《泻心》 《虚热》 《口噤》 《人参煎》 《寒热》 《白痢》 《虚寒》 《香连丸》 《左金丸》 《口疮》 《中气》 《阴火》 《阴虚》 《烦热》 《泄泻》 《血虚》 《气虚》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一\山草部] 胡黄连 下一篇[卷一\山草部] 三七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