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逢原-第250页-[卷二\毒草部] 半夏_中药方集

TOP

 
本经逢原 - 第250页
[卷二\毒草部] 半夏
】 【繁体
辛温,有毒。汤浸,同皂荚、白矾煮熟,姜汁拌、焙干用;或皂荚、白矾、姜汁、竹沥四制尤妙。咽痛醋炒用。小儿惊痰发搐及胆虚不得眠,猪胆汁炒。入脾胃丸剂,为细末姜汁拌和作面,候陈炒用。反乌附者,以辛燥鼓激悍烈之性也。忌羊血、海藻、饴糖者,以甘腻凝滞开发之力也。
《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

发明
半夏为足少阳本药,兼入足阳明太阴。虚而有痰气宜加用之,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止呕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柴胡为之使,故小柴胡汤用之,虽为止呕,亦助柴胡、黄芩主往来寒热也。《本经》治伤寒寒热,非取其辛温散结之力欤。治心下坚、胸胀,非取其攻坚消痞之力欤。治咳逆、头眩、非取其涤痰散邪之力欤。治咽喉肿痛,非取其分解阴火之力欤。治肠鸣下气止汗,非取其利水开痰之力欤。同苍术、茯苓治湿痰,同栝蒌、黄芩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栝蒌、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半夏性燥能去湿、豁痰、健脾。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利水,脾无留湿则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世俗皆以半夏、南星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按∶《灵枢》云,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阴虚则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通其阴阳,其卧立至。半夏得栝蒌实、黄连,名陷胸汤,治伤寒结胸。得鸡子清、苦酒,名苦酒汤,治少阴咽痛生疮,语声不出。得生姜,名小半夏汤,治支饮作呕。得人参、白蜜,名大半夏汤,治呕吐反胃。得麻黄,蜜丸名半夏麻黄丸,治心下悸忪。得茯苓、甘草,以醋煮半夏共为末,姜汁面糊丸,名消暑丸,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和,此皆得半夏之妙用。惟阴虚羸瘦,骨蒸汗泄,火郁头痛,热伤咳嗽,及消渴肺痿,咳逆失血,肢体羸瘦禁用,以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重竭其津,医之罪也,岂药之咎哉!
Tags:《胆虚》 《不得眠》 《寒热》 《咽喉》 《肠鸣》 《下气》 《少阳》 《阳明》 《太阴》 《方药》 《柴胡汤》 《阴火》 《湿痰》 《寒痰》 《健脾》 《痰饮》 《二陈汤》 《喉痹》 《吐血》 《阳盛》 《阴虚》 《小陷胸汤》 《小结胸》 《苦酒汤》 《少阴》 《小半夏汤》 《支饮》 《大半夏汤》 《呕吐》 《反胃》 《半夏麻黄丸》 《心下悸》 《骨蒸》 《头痛》 《咳嗽》 《肺痿》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毒草部] 蚤休 下一篇[卷二\毒草部] 天南星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