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全书-第4页-[前编·分野] 二、〔头〕_中药方集

TOP

 
经络全书 - 第4页
[前编·分野] 二、〔头〕
】 【繁体
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之交会(《灵枢》曰∶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素问》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痛。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又曰∶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又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仆)。又属足阳明胃经。(《灵枢》曰∶足阳明之别,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又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素问》曰∶阳明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娄全善曰∶病在胃而头痛者,必下之,方愈也)。又属少阳胆经(《灵枢》曰∶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李东垣曰∶头痛耳鸣气虚头痛也,以人参、黄主之。朱丹溪曰∶东垣青空膏,治少阳头痛)。
又总属手三阳经、阳维之脉(《灵枢》曰∶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又曰∶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素问》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王启玄曰∶三阳之脉,尽上放头。头者,三阳之会也。张子和曰∶头痛不止,乃三阳受病也。孙景思曰∶今人头风,亦由阳气虚弱。沈承之曰∶头有五行,中行前自发际,循顶下项至大椎,属督脉。前发际上一寸,名神庭穴,属足太阳膀胱、阳明胃经、督脉之会。后发际上一寸,名风府穴;五分,名哑门穴,并属督脉、阳维之会。第二行,去中行左右各开一寸五分,前后各以发际为度,属足太阳膀胱经。第三行,左右各直目瞳子上,前后亦以发际为度,属足太阳膀胱、少阳胆经、阳维之会)。又属厥阴肝经(《灵枢》曰∶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及甚者,刺尽出血,后调足厥阴。《素问》曰∶肝热病者,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又曰∶徇蒙招尤,目眩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注∶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摇不定;目眩耳聋,皆晕之状也,此为肝厥,宜钩藤散。王海藏曰∶酒浸当归,治诸头痛。盖头痛皆属肝木,故以血药主之。朱丹溪曰∶血虚头痛,从鱼尾上攻,相连头痛者,当归、川芎主之,盖在足太阳、足厥阴也)。兼属少阴肾经(《灵枢》曰∶厥头痛,员员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许知可曰∶肝虚为上虚,虚则头晕肾虚为下虚,虚则头痛。李东垣曰∶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令脑痛齿亦痛,宜羌活附子汤)。又分属足六经(李东垣曰∶头痛须用川芎。如不应,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又曰∶太阳头痛,脉浮紧者,川芎、羌活、麻黄主之。少阳头痛,脉弦细,寒热往来者,柴胡、黄芩主之。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长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腹痛、为痰癖,苍术、半夏主之。少阴头痛,三阴三阳不流行,足寒气逆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厥阴头痛,或吐痰沫,冷厥,脉沉缓,吴茱萸汤主之)。
Tags:《太阳》 《督脉》 《头痛》 《阳病》 《热病》 《头重》 《阳明》 《胃气》 《空窍》 《鼻鼽》 《耳鸣》 《气虚》 《头风》 《动脉》 《肝热》 《徇蒙招尤》 《肝厥》 《血虚》 《肝虚》 《头晕》 《肾虚》 《附子汤》 《六经》 《太阴》 《寒热》 《自汗》 《发热》 《恶寒》 《三阴》 《气逆》 《寒厥》 《附子细辛汤》 《吴茱萸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前编·分野] 三、〔囟〕 下一篇[前编·分野] 一、〔巅顶〕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