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方-第237页-[卷第十] 治积聚方第一_中药方集
 
医心方 - 第237页
[卷第十] 治积聚方第一
】 【繁体
《病源论》云∶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腑者阳穷也在左名曰在上下无时,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医门方》云∶辨曰∶肥气者,肥盛也,言肥气如覆杯,突出如肥盛之状;伏梁者,言其大奔积《华佗方》云∶二车丸,常在尊者后一车,故名二车丸,主心腹众病,膈上积聚,寒热,食饮不消,或从忧恚喜怒,或从劳倦气结,或有故疾气浮,有上饮食衰少,不生肌肉,若辟在胁,吞一丸即消;若惊恐不安,吞一丸,日三;独卧不恐,病剧,昼日六七,夜三吞。微者,昼日四五、夜再吞。寒辟随利去,令人善矢气。又治∶女子绝产,少腹苦痛,得阳亦痛,痛引胸中,积寒所致,风入子道,或月经未绝而合阴阳,或急欲尿而合阴阳,或衣未掺而合阴阳,或急便着之,湿从下上;久作长病,吞药如上,百日有子。二车丸方∶蜀椒(成择一斤)干姜(大小相称二十枚)粳米(一升)朗陵乌头(大小相称二十枚)锻灶凡五物,以水一斗半,渍灰,练囊中盛半绞结,纳灰中一宿,暴干之,皆末诸药下筛,和以《范汪方》五通丸,主积聚、留饮宿食、寒热、烦结,长肥肤,补不足方∶椒目(一两,汗)附子(一两,炮)浓朴(一两)杏仁子(三两,熬)半夏(一两,洗)葶凡八物,别捣葶苈、杏仁,使熟,合和诸药末,使调和,以蜜捣五千杵,吞如梧子二丸。
又云∶三台丸,主五脏寒热,积聚胪胀,腹大空鸣而噫食,不生肌肤,剧者咳逆,若伤寒病方∶大黄〔十二两(一方二两),捶碎,熬令变色〕葶苈(一升,熬令变色)附子(一两,令)杏仁(一升,熬令变色)硝石(一升)芘胡(二两,洗)浓朴(一两,炙)茯苓(半两凡十物,皆捣筛,和以蜜捣三万杵,丸如梧子,从五丸起,不知稍增,取大便调利为度。
又云∶治久寒积聚方∶虎杖根一升许。捣之,以酒渍,日三,饮一升。
《短剧方》云∶七气丸治七气。七气为病,有寒气、怒气、喜气、忧气、恚气、愁气、热气时,气则疾行足浮大黄(十分,炮)人参(三分)椒(二分,熬)半夏(三分,炮)乌头(五分,炮)桔梗(苓(三分)芎(分)仁(三分)凡十七物,冶合下筛,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至十丸为度。
(今坚如《千金方》七气汤,治忧气、劳气、寒气、愁气、或饮食为气、高气,或虚劳内伤五脏不调,阳气衰少逆上下方∶甘草(二两)栝蒌(二两)夕药(二两)椒(三两)半夏(二两)人参(一两)干地黄(二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神明度命丸,治久病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胸,腹中胀满,逆苦饮食,服之大黄(一两)夕药(一两)二味,蜜丸如梧子,服四丸,日二,不知,可增至六七丸,以知为度。
又云∶胁下邪气积聚、往来寒热如温疟方∶蒸鼠壤土熨之,冷即易。
《葛氏方》云∶露宿丸,治大寒冷积聚方∶石干姜桂桔梗附子皂荚(各三两)捣筛,蜜丸,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增至十五丸。
《僧深方》治心下支满痛,破积聚,咳逆不受食,寒热喜噎方∶蜀椒(五分)干姜(五分)桂心(五分)乌头(五分)上四物,冶合下筛,蜜和丸如小豆;先辅食以米汁,服一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一丸,《新录方》治积聚方∶马苋捣汁为煎,令可丸,酒服如枣,日三。
《德贞常方》积聚方∶灸第十三椎节下间,相去三寸。
又方∶灸上脘穴,在鸠尾下二寸。
又方∶灸胃脘穴,在上脘下一寸。
又方∶灸水分穴,在脐上一寸。
《新罗法师》方∶续随子(一名耐冬花),去上皮,以酒一合,和而服之二七粒,量人老少《崔禹锡食经》∶取蔓菁子一升捣研,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浓服之,为妙药也,亦治症瘕
Tags:《骨痿》 《少气》 《肥气》 《伏梁》 《二车丸》 《寒热》 《劳倦》 《月经》 《五通丸》 《留饮》 《宿食》 《脏寒》 《七气丸》 《七气汤》 《虚劳》 《内伤》 《五脏》 《神明》 《小便不通》 《邪气》 《温疟》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第十] 治诸疝方第二 下一篇[卷第九] 治哕方第十八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