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第页-[卷之七] 燥门(附论)_中药方集
 
奇效良方
[卷之七] 燥门(附论)
】 【繁体
《内经》曰∶诸燥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乃阳明燥金,肺与太阳之气也,故曰燥。万物莫乎火,燥之为病,皆属燥金之化。然金体本燥,能令燥者火也。夫金为阴之主,为水之源,而受燥气,寒水生化之源,竭绝于上,而不能灌溉周身,营养百骸,色干而无润泽,皮肤滋生毫毛者,有自来矣。或大病而克伐太过,或吐利而亡津液,或预防养生,误饵金石之药,或房劳致虚,补塞燥剂,食味过浓,辛热太多,醇酒炙肉,皆能偏助狂火,而损害真阴,阴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液衰耗,使燥热转甚为诸病,在外则皮肤皱揭,在上则咽鼻焦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渴,在下则肠胃枯涸、津不润而便难,在手足则痿弱无力,在脉则细涩而微,此皆阴血为火热所伤也。《原病式》云∶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于寒湿,故反同其风热也。火热胜而金衰,而风生,则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寒,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然阳实阴虚,而风热太甚,以胜水湿,因而成燥,肝主于筋,而风气自甚,又燥热加之,液还聚于胸膈,则筋太燥也。燥金主于收敛劲切,肾涩故为病筋脉劲强,紧急而口噤也。或病燥热太甚,而脾胃干涸,而成消渴者,或风热燥甚,怫郁在表,里气平者,善伸数欠,筋脉拘急,或时恶寒,或筋惕而搐,脉浮数而弦也,风热燥郁甚于里,故烦满而或闭结也。及风痫之发作者,由热甚而风燥,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烁而螈,昏冒僵仆也。凡此诸证,皆由热甚而生。风燥各有异者,由风热燥各微甚不等故也。
所谓中风或筋缓者,因其风热胜湿而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痹,故诸郁病痿,皆属肺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则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为病,血液衰少,而气血不能通畅,故其病也,治法当以甘寒滋润之剂,故甘寒俱能生血。又寒能胜热,阴得滋而火杀,液得润而燥除,源泉下降,精血上荣,如是则气液宣通,由内神茂而外色泽矣。《内经》治法,燥者润之,非养血润燥之谓欤。
世或有言风热而燥,误以辛凉驱风苦泄之剂,愈燥其液,损之又损,殊不知血衰致燥,多招风象,乃木火得侮金水之衰也。风燥之疾,当求其本,治则不失矣。
Tags:《阳明》 《太阳》 《燥气》 《百骸》 《毫毛》 《津液》 《房劳》 《燥剂》 《风热》 《燥湿》 《寒湿》 《阴虚》 《口噤》 《拘急》 《恶寒》 《风痫》 《风燥》 《僵仆》 《微甚》 《中风》 《甘寒滋润》 《精血》 《养血润燥》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七\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下一篇[卷之六\湿门(附论)] 湿证通治方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