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第723页-[卷一百四十三\伤寒门] 伤寒下痢(附论)_中药方集

TOP

 
普济方 - 第723页
[卷一百四十三\伤寒门] 伤寒下痢(附论)
】 【繁体
夫伤寒病。若表实里虚。热气乘虚而入。攻于肠胃。则下赤黄汁。若湿毒瓦斯盛。则腹痛壮热。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若寒毒入胃。则腹满身热。下痢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表里俱虚故也。伤寒六七日下利。更发热而痢者。其人汗不止者死。但有阴无阳故也。下痢有微热。其人渴。脉弱者。今自愈。脉沉弦者。为下重。其脉大者。为未已。脉微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少阴病。八九日而身体手足尽热。在膀胱。必便血下痢。阳明病下痢。其脉浮大。此皆为虚。强下之故也。伤寒下痢。日十余行。其人脉反实大者死。
又云。伤寒下痢其种固多。然皆由表实里虚寒热湿气。乘虚客搏于肠胃之间。肠胃随其所伤而下。若寒则青白。热则黄赤。若寒热相杂。则赤白俱下。兼以湿毒。则又下脓血如鱼脑。如烂肉也。其候不同。有下痢而脉虚者。有下痢而脉实者。有湿毒胜而腹痛者。有热气盛而烦渴者。有津液搏滞而肠垢者。有燥屎结聚而谵语者。其要固在审别虚实治之也。
下利须别阴阳。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凉无热。此大概也。自利不渴。小便色白。脉微。清谷。厥冷恶寒。凡此皆寒。渴欲饮水。屎色不如常。
泄下赤黄。发热后重。凡此皆热毒之风邪入胃。木来胜土。故大肠暴下。其里虚协热者。下利尤多。或解散。或攻泄。或温中。或固下焦。或利小便。随证有条。但不容发汗。盖邪气内攻。若外复泄其津液。则胃气转虚。必胀满矣。然则下利之脉何如。曰。身凉脉小者顺。
身热脉大者逆。大则为虚。微弱则自止。滑而数者。是又有宿食也。若夫下利谵语而目直视
下利厥燥而不得眠。下利发热汗不止。或厥不止。下利厥冷无脉。灸之身不温。而脉不回矣张仲景伤寒论。阳明无下痢证。不可下。或有云。下利其脉浮大者。此皆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而肠鸣。当温之。与水即哕。协热利者。曰肠垢。脐下必热。便中垢秽赤黄。或饮水。乃热也。黄芩汤。白头翁汤柏皮汤。此证惟黄芩最妙。凡协热下利通用之。胃寒利者。曰鸭溏。脐下必寒。腹胀满。便中黄白青黑。或清谷。四逆汤理中汤。白通加附子汤。寒毒下利。面带阳者。下虚也。温毒利者。腹必痛。下脓血如鱼脑。如烂肉汁。
桃花汤地榆散。黄连阿胶汤。或用除温汤。胃风汤加木香。下利谵语。有燥屎也。脉不微细。可下之。用小承气。三部脉平。心下硬而下利者。肠胃积结也。急下之。阴毒阳毒亦有下利。下痢身痛。腹满。清谷。急救里。用四逆。服药后。清谷止。但身痛者。急解表。用桂枝汤
风邪入胃下利。热败毒散。冷则金不换正气散。或加干姜、木香。假如他病肠风失血。
崩中漏血之人。继而下利。
大肠里急。痛不可忍。虽与巴粉取积。已行疏导。其痛独存者。
胜阴故尔。后药当以川芎为佐。营气一调。其痛立止。设或小便麦门冬与之。自然快利。或蕴热血利。腹诗曰。脏结无阳舌结胎。阴筋结痛引脐来。虽然饮食全如故。下利频烦不可回。
脏结者。脏气闭结而不复流布也。一息不运机缄穷。一毫不续穹壤判。脏其可结乎。
外时时下利为异耳。其脉寸浮。关沉细而紧。无阳舌胎阴筋者。亦岂不难矣哉。脏结无阳证
不往来寒热。或寒而不热。其人反静。
可刺关元穴。仍与小柴胡汤加生姜。



黄连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吐下后。毒瓦斯不解。致成下痢。是阴阳二气未和。
黄连(三分去须微炒)人参(二两去芦头)黄芩(三分)干姜(半两炮)上为散。每服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阿胶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壮热头痛。四肢烦疼。未经发汗。下之太早。遂令
阿胶(一两捣碎炒令微燥)黄连(三分去须微炒)葛根(一两锉)黄芩(三分)上为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夹热。腹痛下痢方。
(出圣惠方)川升麻黄连(去须微炒)当归(锉微炒)赤芍药桂心黄柏(微炙锉)甘草(炙微各半两)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麻豆。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名升麻
犀角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热毒。攻肠胃下痢。困绝。
犀角屑(一两)黄连(一两去须微炒)龙骨(一两)当归(一两锉微炒)人参(三分去黄燥)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五分。不计时候。
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名龙骨汤。

赤芍药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下痢。腹痛不可忍。
赤芍药当归(锉微炒)黄芩(去黑心)黄连(去须微炒以上各三分圣济方以上各三两)五钱)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
温服。圣济方。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名芍药汤

黄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下痢。烦热不止。每有所注。涩滞疼痛。
黄(一两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大腹皮(一两锉)黄连(三分去须微炒)赤甘草(三分炙微赤锉)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上为散。每六分。
去滓。不计时候服。

大青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烦热不解。下痢困笃。
大青(一两)甘草(一两炙微赤锉圣济作半两)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赤石脂(一两)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豉五十粒。薤白三茎。
温服。圣济方。作水一盏半。
入豉一百粒。薤白五寸。同煎至
治伤寒泄痢。或渴。不得下食。虚而烦呕方。
(出圣惠方)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干姜(半两炮)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犀角屑(三分)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葱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秦皮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腹中微痛。下痢不止。
秦皮(三分)黄连(三分去须微炒)白头翁(半两)阿胶(三分捣碎炒令黄燥)当归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一方无
豉薤汤
(出千金方)
治伤寒暴痢腹痛。及温毒内虚外攻胃。下黄赤汁。烂肉

汁。赤滞。诸毒豉(一合)薤白(一握长三寸)栀子仁(五枚擘)上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
惠草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热毒在胃。下痢。
惠草(一两外台秘要作二两)黄连(二两去须微炒外台秘要作四两)当归(一两锉微炒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外适寒温。饮五合。日三。
忌猪肉、冷水等物。名惠草汤。治
黄连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下痢。谎语。心中虚热
黄连(一两去须微炒)牡蛎(三分烧为粉)龙骨(一两)当归(三分锉微炒)人参(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三钱。粥饮调下。不计时
牡蛎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壮热下痢。烦渴。
牡蛎(一两烧为粉)龙骨(一两半)黄连(一两去须微炒)乌梅肉(三分微炒)上为拘时候。圣济方。空心食前调服

又方
(出圣惠方)黄连(三分去须微炒)当归(三分锉微炒)赤石脂(二两)子芩(三分)上为末。炼蜜粥饮送下。不计时候。

治伤寒下痢。不能食。
(方见黄连丸)
治伤寒后痢。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肿。口干。
(出本草)上用冬瓜一枚。黄土泥浓裹五寸。煨令烂熟。去土。绞汁服之。
赤石脂禹余粮汤治伤寒下痢不止。心中痞硬。利在下焦者主之。

诃黎勒丸治伤寒后。脓血痢。下部疼痛。
诃黎勒(炮去核)人参(各一两)白茯苓(去黑皮)当归(切焙)木香白芷(各三分)末。炼蜜和捣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
日再。

豉汤治伤寒后下痢赤白如烂肉。壮热。大肠痛。
豉(半合)山栀仁乌梅肉甘草(炙各一分)薤(五茎)上锉如麻豆。分二服。
每服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
食前温服。

黄连当归丸
(出肘后方一名赤石脂丸
治伤寒后热痢。
黄连(去须锉炒)当归(切焙各一两)干姜(炮各半两)赤石脂(半两)上捣罗为末。

地榆饮治伤寒后下痢赤白。
地榆(二两)赤石脂(四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
当归汤治伤寒时气后下痢不止。
当归(切焙)黄连(去须锉炒)黄柏(去粗皮)地骨皮(各一两)上锉如麻豆。
每服三
龙骨丸治伤寒后脏腑虚冷。下痢白脓。腹痛。
龙骨干姜(炮)附子(炮裂去皮脐等分)上捣罗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黄连丸治伤寒后一切痢疾。无问冷热腹痛。
黄连(去须炒二两)木香吴茱萸(汤洗三次炒干各一两)上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梧
千针散治伤寒后下血。及疮子后下血。
千针草地榆防风(去芦)生干地黄(焙)定粉(炒各半两)硼砂(二钱)上捣研为散。每服一钱。空心食前。米饮调下。

贯众散治大人小儿伤寒后余毒有热。下血不止。
贯众(逐叶摘下令净)黄柏(去粗皮蜜炙等分)上捣为散。每服一钱至二钱匕。煎黑豆
胜金散
(出肘后方)
治伤寒后阳毒入胃。下血频并。疼痛不可忍。
郁金(大者五枚捣)牛黄(研皂子大)上捣研为散。每服一钱。以醋浆水一盏。同煎二
黄连散治伤寒后挟热。下血不止。
用黄连去须。为末一两。鸡子白和饼烧黑。再捣罗为末。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不拘
责毒汤治太阴病。下痢赤白痛。下重。此凉折热。或水谷寒热所致。
罂粟谷地榆白术诃子青皮甘草当归紫橘叶(各一两乃旱莲叶是照堂红者)上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若但下血。有寒湿者。加干姜一两。

调中汤
(出医方集成)
治秋夏之间暴寒折于盛热。热结于四肢。则壮热头痛。

自汗。寒伤于大黄(去皮酒洗三两)葛根芍药桔梗黄芩茯苓本白术甘草(炙各一两)减三升。去上沫。纳诸药。再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得快利。
壮热便歇。小儿减与服。安常云。久年肠风。下之亦瘥。

化毒散治厥阴病大便脓血赤黄者。宜消其毒。
槐花贯众(各等分)上捣筛。取艾一分。糯米七合。水一升。煮取五合。
和方寸匕服。

坚止汤治伤寒下痢赤白脓血。腹中痛者。
黄连吴茱萸浓朴(各一两)上以水四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温服五合。欲作丸。

瞿麦汤治伤寒下痢赤白脓血。下重。或不能便。或小便少。当逐其邪则愈。以肠

痹故也。
瞿麦(二两)扁竹甘草车前子(各一两)大黄(二两)栀子木通滑石(各五钱)
增损四物汤
(出永类钤方)
治少阴下痢。手足冷。无热候者。
甘草(炙二两)人参龙骨(各二两)黄连干姜(各一两)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脐)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日三服。不瘥复作。下痢腹痛。加当归二两。呕者。
加橘皮一两。

豉薤汤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以水三升。煮令薤熟。漉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

通草汤治伤寒下痢。脉微。足厥冷。
通草干姜(各一两)枳实(四两炙)附子(一枚炮令裂破)人参(一两)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适寒温。饮五合。日三。不瘥。稍加至七合。忌猪肉。

阮氏桃花汤
(出金匮方)
治伤寒后。赤白滞下无数。
赤石脂(八两冷多白滞者减四两)粳米(一升)干姜(四两冷多白滞者加四两)上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服一升。不瘥复服。热多则带赤。冷多则带白。张仲景伤寒论。
煮汤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

犀角汤治伤寒下痢恶血不止。
干姜(一两)犀角(一两末)地榆(一两)蜜(二合)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
去滓。下蜜。更煮至一升。分三服。自愈。此治热毒蛊利。

治伤寒下痢后更烦。按之心下软者。虚损也。
栀子(十四枚擘)豉(四合)上以水四升。煎栀子取二升半。纳豉。更煎取一升。
去滓。
分再服。得吐。余勿服。自呕痈脓者。不可服。呕脓尽乃愈。若无栀子。用乌梅十四枚亦可。

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
以猪肤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半分。粉五合。熬香。和匀相得。温分六服。
Tags:《里虚》 《湿毒》 《壮热》 《腹满》 《表里》 《发热》 《阴病》 《便血》 《阳明》 《寒下》 《表实里虚》 《寒热》 《湿气》 《津液》 《谵语》 《虚实》 《三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恶寒》 《大肠》 《邪气》 《胃气》 《宿食》 《直视》 《不得眠》 《热汗》 《肠鸣》 《白头翁汤》 《柏皮汤》 《胃寒》 《四逆汤》 《理中汤》 《附子汤》 《温毒》 《桃花汤》 《地榆散》 《阿胶汤》 《身痛》 《解表》 《桂枝汤》 《败毒散》 《正气》 《崩中》 《营气》 《脏结》 《阴筋》 《脏气》 《阳证》 《柴胡汤》 《黄连散》 《温服》 《阿胶散》 《头痛》 《赤芍药散》 《芍药汤》 《烦热》 《大青散》 《秦皮散》 《豉薤汤》 《虚热》 《牡蛎散》 《调服》 《浮肿》 《本草》 《赤石脂禹余粮汤》 《诃黎勒丸》 《豉汤》 《后下》 《当归丸》 《赤石脂丸》 《地榆饮》 《当归汤》 《脏腑》 《等分》 《痢疾》 《太阴病》 《寒湿》 《自汗》 《厥阴病》 《大便脓血》 《坚止汤》 《增损四物汤》 《锉散》 《通草汤》 《恶血》 《少阴病》 《心烦》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一百四十三\伤寒门] 伤寒下脓.. 下一篇[卷一百四十二\伤寒门] 坏伤寒(..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