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济总录-第页-[卷第二十一\伤寒门] 伤寒统论_中药方集

TOP

 
圣济总录
[卷第二十一\伤寒门] 伤寒统论
】 【繁体
论曰风寒暑湿,饮食劳倦,皆能为病。是谓五邪。冬伤于寒者。春必病温。春伤于风者,夏必飧泄,夏伤于暑者,秋必疟,秋伤于湿者。冬必咳嗽。是乃四时之气也。然五邪所中虽不同,本皆外邪,大率同类,唯冬时严寒,其毒厉尤甚,人或中之,病在冬时,则正名伤寒。若邪毒藏于肌肤,至春之时,乘温而发者,为温病。若留连日久,至夏之时,乘盛暑而发者,为暑病。所谓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是也,其病传之次,先客于太阳。其病令人头项痛,腰脊强,其脉尺寸皆浮,太阳不已。传于阳明,其病体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其脉尺寸皆大。阳明不已,传于少阳,其病胸胁痛而耳聋,其脉尺寸皆弦。少阳不已,太阴受之,其病腹满体重,其脉尺寸俱微。太阴不已,少阴受之,其病口燥舌干而渴,或背微恶寒。其脉尺寸俱沉,少阴不已,厥阴受之,其病烦满舌卷囊缩。其脉尺寸俱缓,病之所传,不过三阳三阴而已,其未满三日者。邪在阳经未入于里,其病在表,宜汗之而愈,若经四日者,邪入阴经,其病在里。宜下之而愈,特其大略尔,盖有一日而传至数经者,亦有数日而尚在太阳者,阳病虽宜发汗。阳明之病,反宜下之,阴病虽宜下之,少阴之病,或宜温之。
由人之禀受虚盛,其传有迟速,又有不传经者,当审其脉证,凡此六经受病。五邪脉证各不同,伤风者必恶风,其脉浮缓,伤寒者必恶寒,其脉浮紧,以至伤暑脉虚。伤湿脉濡,人迎紧盛为伤寒,气口紧盛为伤食,诊得五邪,知其本也。诊得六经,知其标也,有病虽在表而不可汗者,或在里而不可下者,或若汗之太多,则津液燥竭。遂致亡阳。下之太早,则邪气动膈,乃成结胸,清浊相干,则变为霍乱,毒热内瘀。则变为瘀血。又或为发黄者。湿热相蒸也。或为发斑者,阳毒太盛也,阳盛之人,得之于热。乃为阳毒,阴盛之人,得之于寒,乃为阴毒,虫动则为狐惑坏病之甚。则为百合,若劳复阴阳易之类,虽瘥后犹宜节慎,变态多端,不可备举。当以类求之,皆以适当为良,唯二感之病,表里皆受邪为难治,其他或阴证似阳。阳证似阴,或阴盛隔阳,阳盛隔阴者,在诊病者,以意详之。
Tags:《风寒》 《暑湿》 《劳倦》 《五邪》 《病温》 《飧泄》 《咳嗽》 《温病》 《暑病》 《病传》 《太阳》 《阳明》 《鼻干》 《少阳》 《胁痛》 《太阴》 《腹满》 《少阴》 《舌干》 《恶寒》 《厥阴》 《舌卷》 《三阳》 《三阴》 《阳病》 《阴病》 《传经》 《六经》 《五邪脉》 《伤风》 《恶风》 《伤暑》 《人迎》 《伤食》 《津液》 《亡阳》 《邪气》 《结胸》 《霍乱》 《发黄》 《阳盛》 《阴盛》 《狐惑》 《坏病》 《劳复》 《表里》 《阴证》 《阳证》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第二十一\伤寒门] 伤寒可汗 下一篇[卷第二十] 热痹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