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内科介绍 | |
|
|
|
| 泄泻 更多... |
|
【泄泻】大便稀薄,时作时止,叫“泄”;大便直下,如水倾注,叫“泻”。但临床上多合称为“泄泻”。其致病原因很多,如风、寒、湿、热内犯肠胃,饮食不节,脾胃内伤,以及肾阳衰微等均可致病。一般分为“寒泻”、“湿泻”、“热泻”、“食泻”、“虚泻”等。各详本条。 |
| 胁热下利 更多... |
|
【胁热下利】或简称“胁热利”。是指里寒挟表热所引起的泄泻。主要症状有形寒身热,心窝部有痞硬的感觉、腹泻不止等。这是外感寒邪,外邪末除,因误下伤脾,故外有形寒身热的表证,内有脾虚腹泻的里证,表里同病。 |
| 小结胸 更多... |
|
【小结胸】结胸证类型之一。多由于痰热互结所致,又称“痰热结胸”。临床表现有胃脘部硬满、压痛、舌苔黄微腻、脉象浮滑等。 |
| 项强 更多... |
|
【项强】指头部后项的肌肉筋脉牵引不舒的症状。一般是由于外感风寒,寒邪侵入太阳经络,经气不舒所致。项强常与头痛并见,是太阳病的主症之一。也有由于湿邪阻滞肌肉,或热邪灼伤筋脉而致者。 |
| 项背强儿儿 更多... |
|
【项背强儿儿】《伤寒论》。头项和背部的肌肉经脉俱有牵引不舒之感。是项强病势进一步的发展,是形容患者头项伸直稍向后倾,如小鸟学飞之状。若伴见外感症状的,为邪犯太阳经络的证候。 |
| 下迫 更多... |
|
【下迫】是形容急欲大便但又排便不畅的窘迫之象。 |
| 下利清谷 更多... |
|
【下利清谷】“下利”,指一般的腹泻。“下利清谷“即指泻下的粪便如清水,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无粪臭味,并有恶寒肢冷、神倦脉微等脾肾阳虚症状。 |
| 五泄 更多... |
|
【五泄】指胃泄、脾泄、小肠泄、大肠泄、大瘕泄。(《难经.五十七难》)。指飧泄、溏泄、骛泄、濡泄、滑泄(朱震亨《平治会粹》)。 |
| 五色痢 更多... |
|
【五色痢】痢疾,脓血粪便中杂有多种颜色,故名。有虚症和实症之分。实症是由肠中之滞热未尽,过早使用止涩药,或因毒留肠中所致,表规为里急后重较甚,脉实有力。虚症是由于痢后脏腑之气已伤,脾肾两虚,表现为脐下急痛,频频虚坐,脉虚无力;如肾阴亏竭,则下痢脓血杂色而稠粘,滑泄无度,脐下急痛,发热烦渴,病情较重。 |
| 五更泄 更多... |
|
【五更泄】每天早晨天末亮之前即肠鸣泄泻,故名“晨泄”。致病原因主要是肾阳虚,命火不足,不能温养脾胃,故又名“肾泄”。 |
| 瘟黄 更多... |
|
【瘟黄】本病是由于感受湿热时毒,毒盛化火,深入营血所致。临床表现有身目呈红黄色、高热神昏、烦渴、腹胀、胁痛、衄血便血,或发斑疹、舌绛苔黄燥等。类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黄疸型钩端嫘旋体病等。 |
| 温燥 更多... |
|
【温燥】指感受秋天亢旱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热者。临床表规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咯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这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
| 温疫 更多... |
|
【温疫】又称“瘟疫”。是感受疫疠之邪而发生的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统称。其特点是发病急剧,病情险恶,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大流行,常见的有两类:一是湿热秽浊之疫,以恶寒壮热、头痛身痛、苔白如积粉、脉数等为主症。一是暑热火毒之疫,以高热、烦燥、头痛如劈、腹痛吐泻,或神昏发斑、身发臭气为主症。 |
| 温疟 更多... |
|
【温疟】内有伏邪,至夏季感受暑热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先热后寒、热重寒轻、汗或多或少、口渴喜凉饮、舌红、脉轻按浮数重按无力等症。「温疟者,其脉如平(指未现疟疾通常所见的弦脉),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 |
| 温毒 更多... |
|
【温毒】指感受温热时毒而发生的急性感染,即所谓“诸温夹毒”。临床以高热、头面或咽喉肿痛、出血性斑疹为特征。大抵包括二类疾病:一是头面、口腔、咽喉感染的化脓性疾患,如继发性化脓性腮腺炎、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一是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斑疹伤寒等。 |
|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2024236847号;粤公网安备4409810266068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