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_中药方集
首页 上页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页 尾页 共36页/ 转到第

内科介绍

暑厥 更多...
  【暑厥】指中暑患者出现神志昏迷、手足厥冷至肘膝部。

暑秽 更多...
  【暑秽】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发的病症。表现为发病急速,头痛而胀、胸脘胀闷、烦躁、恶心呕吐、身热有汗,严重的出现神昏、耳聋等症状。

暑风 更多...
  【暑风】暑温病,因热盛而出现昏迷抽搐症状的,称为“暑风”或“暑痉”。表现为突发高热、神志不清、面赤、口渴、小便短赤,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手足抽搐。暑邪每多挟湿或痰湿互阻,如湿盛的,胸闷恶心,大便溏泄;痰湿互阻的,喉间痰鸣、面色垢晦、舌苔厚腻等。

暑病 更多...
  【暑病】暑为六淫之一,是夏季的主气。凡夏天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统称为“暑病”。但狭义的一般多是指暑温、中暑、感暑之类的病症。

手足躁扰 更多...
  【手足躁扰】指手足扰动不宁。有实证和虚证之别。实证是因内热炽盛,心中烦躁不宁,故手足躁扰不能安卧。常伴有身热口渴或腹胀痛、大便秘结等实热症状。虚证是因危重病元气将脱,神不自主,故出现循衣摸床、四肢躁扰等无意识的动作。多伴有神倦昏沉、肢冷、脉微等虚寒症状。

收引 更多...
  【收引】收,是收缩;引,是拘急。收引即指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多由于寒邪所致。

视歧 更多...
  【视歧】即看东西时把一物看成两物,属肝肾阴精亏损的病变。

食泻 更多...
  【食泻】因伤食而致泻,故名。临床表现为吞酸嗳臭,恶闻食气,胸脘痞闷,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苔腻。是由于饮食不节,伤于肠胃、脾失健运所致。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食疟 更多...
  【食疟】因饮食停滞,再感受外邪而诱发的一种疟疾。其特点为寒热交作,寒已复热,热已复寒,并伴有嗳气、纳呆、食则吐逆、腹胀脘闷等症。

时行 更多...
  【时行】时病中有不少病带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古代称为时行。如果引起大流行时,则称为“天行”或“天行时疫”。

时病 更多...
  【时病】又称“时令病”,指一些季节性发生的疾病,如春季的春温、风温、温毒、伤风等。夏季的泄泻、痢疾、中暑、暑温、热病、疰夏等。秋季的疟疾、湿温、秋燥等。冬季的伤寒、冬温等。

湿泻 更多...
  【湿泻】又称“洞泻”或“濡泻”。是因水湿阻于胃肠,脾虚不能制水所致,所谓:「湿盛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临床表现有身重、胸闷、口不渴、腹不痛或微痛、大便溏稀、尿少或黄赤、舌苔滑腻、脉濡缓等。

湿温 更多...
  【湿温】是长夏(农历六月)季节多见的热性病。因感受时令湿热之邪与体内肠胃之湿交阻,酝酿发病。表现有身热不扬、身重酸痛、胸部痞闷、面色淡黄、苔腻、脉濡。其特点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史多留连于气分,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以入营入血,发生痉厥、便血等变证。多见于肠伤寒、副伤寒一类疾病。

湿热痢 更多...
  【湿热痢】痢疾证候类型之一。因脾胃湿热内蕴,胃不消导,脾失健运,湿热夹滞所致。以痢下赤色,或如鱼脑、稠粘臭秽、排便次数频多、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等为特征。若湿热毒邪盛于血分,伤及肠络,下痢纯血者,叫“赤痢”、“血痢”。若病邪伤及气血,肠中气滞,肠络损伤,下痢赤白相兼,脓血相杂..

湿病 更多...
  【湿病】泛指因湿而引起的病症。湿为重浊粘腻之邪,有外湿、内湿之分。感受雾露,久居潮湿之处,或涉水雨淋,或着汗湿衣,以致湿邪入侵肌肤,出现身重体酸,关节疼痛,或见恶寒发热,身重自汗,属外感湿邪,亦称“伤湿”。若因饮食不适,过食生冷,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出现食欲不振、泄泻、腹胀、小便少,甚则面目四..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