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内科介绍 | |
|
|
|
| 神昏 更多... |
|
【神昏】即神志昏迷不清。是邪热内陷心包,或湿热、痰浊蒙蔽清窍所出现的症状。 |
| 神不守舍 更多... |
|
【神不守舍】即精神错乱。心是精神所藏之处(《灵枢.邪客篇》:「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病邪犯心或精神刺激过度出现的神志异常,均可称为神不守舍。 |
| 身热不扬 更多... |
|
【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
| 身瞤动 更多... |
|
【身瞤动】即身体的肌肉掣动。其原因有由于发汗太过,阳气和阴液受伤;有由于阳虚失去促进津液产生的正常功能,气液不足,肌肉失去温养所致。 |
| 少腹硬满 更多... |
|
【少腹硬满】指脐以下部位坚硬胀满的症状。若按之不硬,只觉胀满,拘急不舒的,称为“少腹急结”。都是由于瘀血和邪热互结,阻滞于少腹部;或因膀胱气化失常,水停下焦所致。前者属蓄血证,后者属蓄水证。辨证要点,在于小便利与不利。小便通利的,为蓄血证;小便不利的,为蓄水证。 |
| 伤暑 更多... |
|
【伤暑】又称“感暑”。指夏季伤于暑邪,出现多汗身热,心烦口渴、气粗、四肢疲乏、小便赤涩等“阳暑”证候。 |
| 痧气 更多... |
|
【痧气(痧胀)】夏秋之间,因感受风寒暑湿之气,或因接触疫气、秽浊之邪,阻寒于内,出现腹痛闷乱的一种病症。因痧气胀寒胃肠,壅阻经络,故又名“痧胀”。痧在皮肤气分的,皮疹隐现红点,有如脉疹,称为“红痧”;若痧毒蕴于肌肉血分的,全身胀痛,且有黑斑,称为“乌痧”。若证情深重,则见发寒热,头、胸、腹或胀或痛,或神昏.. |
| 三阴疟 更多... |
|
【三阴疟】即三日疟。由于元气内虚,卫气不固、病邪深入,每隔三天发作一次,因邪气潜伏于“三阴”,故名。一说因病邪缠绵日久,兼有三阴经主症出现,故名。 |
| 三阴痉 更多... |
|
【三阴痉】指痉病之出现三阴经症状,故名。临床上除有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等症之外,还见头摇口噤(属厥阴);四肢不收、发热腹痛(属太阴);闭目嗜睡(属少阴)等三阴经症状。 |
| 洒淅恶寒 更多... |
|
【洒淅恶寒】形容病人恶风寒时好象被冷水喷洒在身上,或被雨水所淋的感觉。 |
| 如丧神守 更多... |
|
【如丧神守】《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如丧神守”用以形容神志昏乱不安,多属热盛于内所表现的证侯。 |
| 热泻 更多... |
|
【热泻】因热迫大肠所引起。亦名“火泻”。主要症状有泻下黄白如糜或带黏腻、气味臭、肠鸣腹痛、痛一阵泻一阵,泻后仍有厚重感,肛门浊热、小便短赤、口渴、苔黄、脉数等。 |
| 热结旁流 更多... |
|
【热结旁流】阳明腑实证的另一表现。腑实证,大便一般多见燥结不通,但有时泄出黄臭的粪水,而不见燥尿泻出,仍有阳明腑实证者,称之为“热结旁流”。 |
| 热病 更多... |
|
【热病】含两义:指夏天的暑病,指一切因外感引起的热病,见《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里的“伤寒”即指广义的伤寒。泛指热性病。 |
| 秋燥 更多... |
|
【秋燥】秋燥是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二种类型。详见该条。 |
|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2024236847号;粤公网安备4409810266068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