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_中药方集
首页 上页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页 尾页 共36页/ 转到第

内科介绍

两感 更多...
  【两感】指阴阳两经表里同病,又称“伤寒两感”。如既有太阳经表证的发热、头痛,同时又有少阴经里证的神倦、肢冷、脉微。“重感”的别称,即重复感受两种病邪。如脏腑本有积热之邪在内,又再外感风寒,出现表里同病的证候。

凉燥 更多...
  【凉燥】指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寒,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嗌干、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白薄而干等症。这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痢疾 更多...
  【痢疾】古名“滞下”,亦称“肠澼”。滞下,是形容大便次数增多,虽急欲排便,但不能通畅,肛门重坠,如有物阻滞的感觉。肠澼,是形容肠内有积滞,排便时澼澼有声。本病为夏秋季常见的肠道急性传染病,临床以腹痛、粘液脓血样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里急后重为主证。多因肠胃内虚,摄食生冷瓜果不洁之物,以致湿热内蕴,毒滞肠中..

里急后重 更多...
  【里急后重】痢疾的主要症状之一,未大便前腹痛,欲大便时迫不待,叫“里急”。大便时窘迫,但排出时不畅,肛门有重坠的感觉,叫做“后重”。

劳热 更多...
  【劳热】指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中出现的发热现象,如五劳七伤所产生的虚热。因中气不足,肺气虚弱,稍事劳累,即出现低热的症状。

劳疟 更多...
  【劳疟】因疟疾日久而使身体虚弱,将成虚劳,又称“疟劳”。或因多病劳损,气血两虚而患疟疾,均称劳疟。其特点为微寒微热,或发于昼,或发于夜,气虚多汗,饮食少进,或停止发作后遇劳即发。

烂喉痧 更多...
  【烂喉痧】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由口鼻吸受疫毒之气,与肺胃蕴热相蒸而发。以咽喉疼痛腐烂,肌肤发生红色疹子(丹痧)为主证,故又名“烂喉丹痧”。因具有传染性,能引起流行,故为“疫喉”之一,又称为“疫喉痧”。本病即猩红热。

拘急 更多...
  【拘急】指四肢拘挛难以屈伸的症状。多由于风邪所致,也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

酒疸 更多...
  【酒疸】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因酒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郁生热,湿热交蒸而成。主要症状有身目发黄、胸中烦闷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赤涩、脉沉弦而数等。

久痢 更多...
  【久痢】痢疾日久不愈,又称“迁延痢”。多因脾肾虚弱,中气不足所致。临床表现为大便常带粘液血液,排便时腹部隐痛,排出无力,甚或脱肛,食欲减退,形体消瘦等。

痉病 更多...
  【痉病】热性病过程中出现的背强反张,口噤不开的病症。主要表现:身热足寒(恶寒时觉头热、面赤、目赤),颈项强急,背反张,卒口噤,独头动摇,脉沉细或劲急等。本病是由六淫侵袭,化燥、化风所致。如阳明热盛,引动肝风;或心营热盛,引动肝风等。凡热盛伤阴,误吐,误下的重症等亦能致痉。《金匮要略》以发热无汗,反恶寒为“..

噤口痢 更多...
  【噤口痢】痢疾,饮食不进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多由疫痢、湿热痢演变而成,或见于疫痢,湿热痢病程中的某一阶段,是痢疾比较严重的证候。多因湿热毒邪蕴结肠中,毒盛而伤害胃气,胃阴受劫;或因久病脾胃两伤,胃失和降,输化无力,气机相阻塞所致。临床特点,除饮食不思、呕恶不纳,饮入即呕外,兼有胸脘痞闷,舌红绛苔..

筋惕肉瞤 更多...
  【筋惕肉瞤】指肌肉抽掣跳动。其病理和“身瞤动”基本相同,不过津液受伤的程度此较严重。

结胸 更多...
  【结胸】语出《伤寒论》。指邪气结于胸中的病症。主要症状有两类:一类为胸胁部有触痛,头项强硬,发热有汗,脉寸浮关沉等;一类为从心窝到少腹硬满而痛,拒按,大便秘结,口舌干燥而渴,午后稍有潮热,脉沉结等。发病原因,是由于太阳病攻下太早,以致表热内陷,与胸中原有水饮结聚;或不因误下,由太阳内传阳明,阳明实热与腹中..

角弓反张 更多...
  【角弓反张】病人的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向曲如角弓状。这是风病或热极动风的一种症状。可见于惊风、破伤风及多种病因所致的脑炎、脑膜炎等。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