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医彀-第页-[卷之三] 诸气_中药方集

TOP

 
简明医彀
[卷之三] 诸气
】 【繁体
经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九气之为病也。夫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喜则笑不休,为毛革焦,甚为狂;悲则阴缩筋挛,女人血崩;恐则肉脱,骨酸痿厥;寒则水液澄澈清冷;炅则呕逆吐酸、暴注;惊则潮涎口噤痫痴;劳则喘息汗出气竭;思则气郁不眠、中痞不食等证。《内经》治七情九气之法,皆以五行五志之理,制而胜之,深中痛情之至治也。夫怒动肝火;喜动心火;思动脾火;忧动肺火,恐动肾火;凡一经气盛则病。如怒甚者,病属肝木,宜肺金胜之,当以悲忧苦楚之言感之,故悲可以治怒。如喜甚病属心火,宜肾水胜之,当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故悲可以治喜。如悲甚属肺金,宜心火胜之,当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甚属肾水,宜脾土胜之,当以虑彼忘此之言奋之。思甚属脾土,宜肝木胜之,当以污辱诬罔之言怒之。夫何今人不谙此理,徒以方药治之,与情志之病,殊不相通。郁结诸病,必令自遣,但以药饵助之。气无补法,诚为大敝。如邪气壅盛,必宜驱散,病去五则中和,病去七则渐兼补益矣。气脉必沉,沉极则伏,涩弱难治。

主方
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神曲青皮浓朴(各八分)萝卜子(炒,研)抚芎桔梗苏子(研)香附(各一钱)上加姜三片,水煎成,磨木香汁五匙服。郁怒痞胀作痛加槟榔、三棱、木通、蓬术;气急加蒌仁;面目浮肿加猪苓、泽泻、葶苈;兼外邪加紫苏、前胡、羌活、苍术、甘草;血瘀腹痛加赤芍、玄胡、郁金;胁痛加柴胡、胆草、黄连;胃脘痛加草豆蔻;不食加藿香、砂仁、麦芽、山楂;气闭加乌药、苏梗;久变成热者加姜制黄连、山栀;初起兼寒凝者宜温散,加吴茱萸、小茴香。

木香槟榔丸
一切滞气痞块,心腹胀痛,胁满,吐酸,痰涎,食积、酒毒及痢疾,便闭不通,积热口干,烦躁。能推陈致新,滋阴抑火,活血通经。
大黄(二两)黑丑(头末二两)香附(醋炒,四两)木香槟榔枳壳青皮当归陈皮三棱蓬术黄连木通萝卜子(各二两)郁金甘草(各一两)上为末。水法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姜汤送下。

苏子降气汤
治心腹胀满,喘促短急。
苏子半夏曲前胡当归陈皮浓朴(制。各八分)官桂甘草(各三分)上咀,水二钟,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服。常服消痰饮,散滞进食。

升阳顺气汤
治七情所伤及劳役、饮食不节,满闷短气
人参(一钱)黄(二钱)陈皮半夏升麻柴胡当归黄柏(各七分)草豆蔻(四分)神曲(炒,一钱)甘草(五分)加姜,水煎服。

分消导气
治气痰壅盛,二便不利。
桔梗枳壳(麸炒)浓朴(姜炒)青皮香附子(制)茯苓半夏(各八分)栝蒌黄连川贝母槟榔泽泻川芎麦芽木通(各五分)甘草梢(三分)水煎服,或神曲糊丸。

复元通气散
治气不宣通,腹胁刺痛,或成疮疖,并闪挫腰胁作痛。
舶上茴香(炒)穿山甲(蛤粉炒,去粉。各二两)玄胡索(两半)白牵牛(炒)甘草(炒)陈皮(去白,一两)木香(七钱)白芷天粉青皮(各二两)贝母(一两)上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四磨饮
理诸气。
真沉香乌药枳壳槟榔等分,水磨服。

合香丸
一切郁气壅滞等证(方见中寒。)
参苏饮
发散诸气(方见伤风。)
简便方
(快气除胀)黑丑(头末)木香槟榔萝卜子(等分)为末,白汤下。暂用。
又陈香丸、萝卜子(炒,研),等分为末,服。或陈皮、苏梗,水煎服。
又乌药、香附为末服。或陈香丸,木香一味,汤服。或姜葱熨法(见伤寒。)
Tags:《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 《气逆》 《呕血》 《飧泄》 《阴缩》 《痿厥》 《暴注》 《口噤》 《气郁》 《七情》 《五志》 《肝火》 《肺火》 《经气》 《方药》 《邪气》 《浮肿》 《胁痛》 《胃脘痛》 《槟榔丸》 《痞块》 《痢疾》 《烦躁》 《滋阴》 《苏子降气汤》 《喘促》 《半夏曲》 《痰饮》 《升阳顺气汤》 《短气》 《导气》 《复元通气散》 《闪挫》 《等分》 《合香丸》 《中寒》 《参苏饮》 《伤风》 《白汤》 《姜葱熨》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三] 郁证 下一篇[卷之二] 积热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