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气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短气介绍

【概念】

短气,是指呼吸急促,气不接续之症。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短气”与“少气”、“气短”三者虽同为气息不足,但又不完全相同。短气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虚实之分。《医宗必读》谓:“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抬肩,但肺壅而不下”。其虚症常兼见形瘦神疲,声低息微,头眩乏力等。实证常兼见胸腹胀满,呼吸声粗,心胸窒闷等。而“少气”或“气短”则属虚症,是指呼吸气短,语言无力。《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短气者,气短不能续息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称形也”。

【鉴别】

常见证候

痰饮中阻短气:短气急促,气不得续,胸脘胀满,咳喘痰涎,呕恶纳差,苔白厚腻,脉弦滑。

气滞血瘀短气:短气胸闷,胁肋胀满,善太息,甚则胸痛及背,每于情绪波动而诱发或加重,舌暗红或紫暗,苔白,脉弦。

心脾两虚短气:短气乏力,神疲懒言,失眠多梦,面白无华,汗出,舌质淡,苔白,脉细而沉。

脾肾两虚短气:短气神疲,声低息微,体质消瘦,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

鉴别分析

痰饮中阻短气与气滞血瘀短气:二者同属实证,由于病邪阻遏气机,升降失常,气逆于上,故见呼吸急促,声高息粗,心胸窒闷等。痰饮中阻短气其患者多为痰湿之体,或嗜食膏粱厚味,生湿化痰,阻遏气机升降,病位在肺,兼有苔腻脉滑一派痰湿之象。治宜化痰降逆,宽胸利膈,方用苏子降气汤加减。而气滞血瘀短气,则病位在肝,乃因肝郁气滞,失于条达,由气及血,血脉不利而致。故见胸胁胀满,善太息,甚则胸痛及背。治宜理气活血,疏肝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

心脾两虚短气与睥肾两虚短气:二者同属虚证,正气不支,气不得续使然。心脾两虚短气病在心脾两脏。心主血脉,脾为营血化生之源,以血亏气少为主要病机。心为君主之官,脾为后天之本,以火不生土,土失健运,而致血虚气弱不能充养心脉,益于宗气。症见短气乏力,神疲懒言,面白无华。治宜养血补气,调理心脾,方用归脾汤。脾肾两虚短气,病在脾肾。脾为后天之本,主水谷精微之气,肾为先天之本,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则元气亏虚,阴阳不足,故见短气神疲,声低息微,体质消瘦等虚衰表现。治宜补益睥肾,充养气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等。

【文献别录】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诸病源候论·短气候》:“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体实,实则气盛,盛则气逆不通故短气。又肺虚则气少不足,亦令短气,则其人气徽,常如少气不足以呼吸”。

短气

[卷下] 第七十八问妊娠十月将养之法
[卷下] 第七十三问妊娠堕胎或血出不止或血不出
[卷下] 第五十五问居经之后或复有漏下
[卷上] 第三十九问腰痛如折
[卷上] 第三十问妇人少年发少
[卷上] 第十问虚劳之病何以得之
[卷之二十二\产后月水不调方论第八] 姜黄散
[卷之二十二\产后伤寒方论第一] 人参当归散
[卷之二十一\产后虚羸方论第五] 羊肾汤
[卷之二十一\产后虚羸方论第五] 熟干地黄汤
[卷之二十\产后虚烦方第十四] 《千金》方
[卷之二十\产后虚烦方第十四] 甘竹茹汤
[卷之二十\产后虚烦方第十四] 竹根汤
[卷之二十\产后恶露不绝方论第三] 牡蛎散
[卷之十九] 产后虚汗不止方论第六
[卷之十二\妊娠门] 妊娠误服毒药伤动胎气方第十
[卷之十二\妊娠门] 妊娠惊胎及僵仆方论第七
[卷之十二\妊娠门] 妊娠随月数服药及将息法第一
[卷之十二\妊娠门] 妊娠随月数服药及将息法第一
[卷之五] 妇人骨蒸方论第二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