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症状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共3页/ 转到第
气喘 更多...
  【概念】气喘,简称喘,是以呼吸急促为特征的一个症状,严重时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常见于多种急慢性病证之过程中。气喘在历代医籍中名称很多。如《素问》中称“喘息”、“喘逆”;《金匮要略》中称“上气”;《诸病源候论》中又称为“逆气”;《景岳全书》中则为“喘促”。在金元以前的医学文献中喘与哮二症无严格..

哮鸣 更多...
  【概念】哮鸣是以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哨鸣音为特征的一个临床常见症状。因为哮必兼喘,所以一般也称为哮喘。在历代医籍中,哮鸣的名称很多.《素问》中称为“喘鸣”;《金匮要略》云“喉中水鸡声”;《诸病源候论》则名为“呷嗽”;直至元朱丹溪才明确称之为“哮”;以后则有哮喘、哮吼、吼喘等名。虽然哮呜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胸痛 更多...
  【概念】胸痛是指心、胸部疼痛为主的症状。临床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多种病证诸如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痰饮、肺痛、肺痨以及急性热病均可发生胸痛症状,有的以胸痛为其主要临床见症(如胸痹、心痛等)。按部位区分,一般认为胸属上焦,心肺二脏居于胸中,故胸痛为上焦心肺疾病的表现之一,因其多见于心脏病证,所以胸痛有..

胸闷 更多...
  【概念】胸闷,是指自觉胸中堵塞不畅、满闷不舒。又称胸痞、胸满、胸中痞满。胸闷、胸满是指症状言。胸痞是指病机言,“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丹溪心法》之意。由于造成胸中痞满不通的原因很多,故胸闷一症可出现于多种病证之中。临床所见胸闷也可兼有胸胀或胸痛,则称胸胀闷或胸闷痛。由于胸闷、胸胀、胸痛的原因和病机大体相似..

憋气 更多...
  【概念】憋气是指胸中窒塞不通,憋闷不舒,呼吸不畅之症。“憋气”与“胸闷”常同时并见,均属自觉症状,前者重,后者轻,胸闷不一定有憋气,而憋气必兼胸闷。【鉴别】常见证候肝郁气滞憋气;胸中满闷,窒塞不通,情绪波动时诱发或加重,伴胁肋胀满,善太息,纳差,舌苔白,脉弦。痰饮壅盛憋气:胸中窒塞不通,或兼胸中疼痛,呼吸..

心中懊憹 更多...
  【概念】懊憹即自觉心中烦热、闷乱不安的症状,由于病位在胸膈心窝间,故称心中懊憹。云:“火郁之发……甚则瞀闷懊侬”。《伤寒论》称:“心中懊憹”。《证治准绳·伤寒》列“懊憹”专篇论述,后世亦有将此症纳入虚烦中一并阐述者。懊憹有时与嘈杂并见,但二者有别。前者以心中郁郁不舒为主要表现;后者则指胃脘躁扰不宁,似饥非..

心悸 更多...
  【概念】心悸,乃心动悸不宁,俗称心跳。《伤寒明理论·悸》载:“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心悸,一般分惊悸和怔忡两种。前者多因惊恐、恼怒所诱发,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后者并不因受惊,而自觉心悸不安,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日:“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

心下悸 更多...
  【概念】心下悸是指心下胃脘部惕惕然跳动而言。考《内经》无心下悸之名,但《素同·痹论》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句。《黄帝素问直解》云:“鼓,犹动也。”可见“心下鼓”含有心下悸动之义,心下悸的记载.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并设有“惊悸”专篇。《诸病源候论》中则有“伤寒悸候”,着重论述了《伤寒杂病论》中的..

心下痞 更多...
  【概念】心下痞,是指心下胃脘部满闷不舒的症状。《伤寒论》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云:“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说明心下痞是脾胃气机失调而形成的痞塞症。【鉴别】常见证候热痞: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或见吐衄,小便黄赤,舌苔薄黄,其脉关上浮。寒热痞:心下痞,按之濡,兼见恶寒,汗出,舌苔薄白,其脉浮弱或..

嗳气 更多...
  【概念】嗳气,《素问》称“噫”。《伤寒论》中称“噫气”。《景岳全书·杂证谟》谓:“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嗳气,气味酸腐而臭者,叫嗳腐。嗳气与呃逆不同,嗳气声音沉长,是气从胃中上逆;呃逆声音急而短促,发自喉间。【鉴别】常见证候食滞胃肠嗳气:嗳气有酸腐臭味,嗳声闷浊,或恶心,嗳气不连续发作,胸脘痞闷,不..

吞酸 更多...
  【概念】吞酸与吐酸症状相类似,俗皆称泛酸。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均不相同。“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医林绳墨》)。其“病在上脘最高之处”,若“非如吞酸之近,不在上脘而在中焦胃脘之间,时多呕恶,所吐皆酸,即名吐酸而渥渥不行者是也”(《景岳全书》)。..

呃逆 更多...
  【概念】胃气上逆,咽喉间频频呃呃作声。《医林改错》谓:“呃逆,俗称打咯忒。”呃逆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千金翼方》等书中均称为“哕”。至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将“呕吐哕”混称。《丹溪心法》谓:“凡有声有物,谓之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哕”,则哕即干呕,乃呕吐之类。故在金元之前的..

恶心 更多...
  【概念】恶心,是欲吐不吐,欲罢又不止的一种症状。《诸病源候论·恶心》谓:“心里淡淡然欲吐,名为恶心”。《景岳全书·杂证谟》云:“虽日恶心,而实胃口之病,非心病也。”恶心与嗳气(噫)、干呕(哕)、呃逆、呕吐等,均是睥胃病证的常见症状,临床应予鉴别,可参见有关各条论述。【鉴别】常见证候胃寒恶心:恶心或时兼胃痛..

干呕 更多...
  【概念】干呕,是指欲吐而呕,无物有声,或仅呕出少量涎沫的症状。《金匮要略》始有“干呕”之名。但《医学入门》认为哕即干呕,“哕即干呕,声更重且长耳”。《医学举要》则日:“干呕者,其声轻小而短;哕者,其声重大而长”,指出二者症状相似,仅轻重程度不同。《金匮要略》中所谓哕症,乃后世之呃逆。本症与呃逆、恶心、呕吐..

嘈杂 更多...
  【概念】嘈杂又称心嘈(或嘈心),是胃脘部感觉不适的一种常见症状。《类证治裁》谓:“嘈症属胃,俗云心嘈,非也。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憹不安。或兼暖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临床上嘈杂一症,常与暖气、吞酸、恶心、干呕、心下瘩、胃院痛等症状同时出现。【鉴别】常见证候伤食嘈杂:嘈杂吞酸,嗳腐恶心,..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