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说难-第页-[上卷\本输穴说难] 足阳明胃经六穴_中药方集

TOP

 
子午流注说难
[上卷\本输穴说难] 足阳明胃经六穴
】 【繁体
一、厉兑(井穴)
部位
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证治
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腹胀满。汗不出。寒疟不嗜食面肿。足寒。喉痹。齿龋。恶风。鼻不利。多惊。好卧。

针灸
针入一分。可灸一壮。
按∶厉兑乃足阳明所出之井金穴。尸厥或胃家实。皆可用锋针浅刺之。厉不美也。兑通也。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挤。其形恶厉。其经脉斜通于次指外间。故名厉兑。
二、内庭(荥穴)
部位
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

证治
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齿龋痛。疟不嗜食。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内庭乃阳荥水穴。在足次指外间。中指内间。跗上半寸。两指之正中。如一庭竖于内。故名内庭。
三、陷谷(俞穴
部位
在足中指内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

证治
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热病汗不出。振寒疟疾

针灸
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按∶陷谷乃阳俞木穴。病重者可针五分。穴位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
四、冲阳(原穴
部位
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二寸半。

证治
偏风口眼斜。跗肿。齿龋痛。发寒热。腹坚大。不嗜食。伤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足缓履不收。身前痛。

针灸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冲阳在足背高起处。有动脉应手。名趺阳脉。久病欲知府气之强弱者。必诊此脉。其穴类似中封。使逆则宛。和则通。摇足而得之水谷精华大会于此。阳明多气多血。有此一冲衢。
故名冲阳。
五、解溪(经穴
部位
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

证治
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惊。膝股肿。转筋目眩。
头痛癫疾。烦心悲泣。霍乱头风。面目赤。眉攒疼。

针灸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解溪乃阳经火穴。上为骨。下为跗属。分解于此穴陷中。故名解溪。俗称鞋带穴。以束缚鞋带。正在此穴间也。
六、足三里(合穴
部位
在膝下三寸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当低跗取之。

证治
中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闻食。肠鸣腹痛。食不化。秦丕祖云。诸病皆治。食气水气蛊毒癖。四肢肿满。膝酸痛。目不明。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

针灸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三里穴名。手足阳明皆有。名同穴异。继起针灸家增一足字以别之。盖阳明行气三阳。里者。宽广之义。古(井田制)。九百亩为方里。盖胃为水谷之海。大肠小肠三焦。无处不到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故本输篇称之曰下陵三里。为高必因丘陵。大阜曰陵。高于丘也。陵冠一下字。盖足三里穴不如手阳明三里之高上。手三里又不如足三里之敦阜。
且也足太阴脾合于膝内阴之陵泉。足少阳胆。合于膝外阳之陵泉。皆高于足阳明骨外之三里。故正其名曰下陵三里。其穴可针一寸。肥人可针一寸二分。如足下病风毒。可尽量多灸。
Tags:《尸厥》 《口噤》 《中恶》 《寒疟》 《喉痹》 《恶风》 《针灸》 《阳明》 《胃家实》 《经脉》 《振寒》 《俞穴》 《本节》 《浮肿》 《肠鸣》 《热病》 《疟疾》 《下陷》 《原穴》 《跗肿》 《寒热》 《动脉》 《阳脉》 《经穴》 《厥气》 《转筋》 《头痛》 《霍乱》 《头风》 《合穴》 《肉分》 《中寒》 《胃气》 《水气》 《蛊毒》 《五劳》 《七伤》 《乳痈》 《行气》 《三阳》 《大肠》 《小肠》 《三焦》 《六腑》 《太阴》 《少阳》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上卷\本输穴说难] 足太阴脾经五穴 下一篇[上卷\本输穴说难] 手阳明大肠经..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