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指掌-第页-[卷三\伤寒变症] 吐蛔_中药方集

TOP

 
伤寒指掌
[卷三\伤寒变症] 吐蛔
】 【繁体
胃气虚寒素有内寒之人。复感寒邪。当温中散寒。若大发其汗。胃中谷气化汗外达。则胃气转馁。蛔失谷气以养。则不安而上逆。仲景云。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是也。故凡伤寒吐蛔。虽有大热。忌用寒凉。乃大凶之兆。急用理中汤去甘草。加椒梅主之。
盖蛔闻甘而起。遇酸而伏。见苦则安也。蛔吐不止者死。吐蛔不能食者亦死。(以上述古)邵评∶中阳虚而受寒。宜温中散寒为治。反大汗之。则胃阳益伤。不能化谷气以养蛔。则蛔上逆。而从口出也。盖阳虚而有寒邪。复发汗以伤其阳。则胃阳虚而胃中冷。故用椒梅理中汤法温之。
肝邪犯胃按吐蛔。仲景列于厥阴篇内。则为肝邪犯胃可知。凡伤寒如见寒热
干呕。心胸格拒。或吐痰涎浊沫。或吐酸苦黄绿之水。或吐蛔下蛔。皆属厥阴乘犯阳明。治宜泄肝和胃。如川连、桂枝、乌梅、川椒、(炒黑)生白芍、淡吴萸、(盐水炒)黄芩、茯苓之类。如泄肝和胃不效。乃胃中虚空若谷。客气逆犯上冲。须镇逆安胃。宜人参、茯苓、半夏、代赭石、炒川椒、乌梅肉、川楝子之类。
邵评∶厥阴属肝木。为至阴之经。阴极则阳生。木中有相火。凡病邪传入厥阴。深沉之至邪。每挟木火内燔。势必顺阳明而犯胃。伤耗阴津胃液。而见症如此。治宜泄厥阴以安阳明为法。
邪陷厥阴伤寒暑湿温热之邪。上阻气分。则身热耳聋。入于营分。则舌绛神昏
治法当清解心营肺卫。如连翘、淡竹叶、滑石粉、川贝母、天竺黄、鲜菖蒲、炒竹茹、绿豆皮之类。以清上焦。若身热不解。口渴胸痞。耳聋干呕。吐蛔拒纳。此暑湿内蒸。其邪渐结厥阴之界。乃险症也。宜川连、半夏、枳实、菖蒲、茯苓、黄芩、干姜。苦辛以开内结。
邵评∶温热暑湿之邪。从口鼻吸受。始在上焦气分。或渐入营。与伤寒见症不同。
治法亦异。当宗河间三焦立法。分心营肺卫论治。上焦之邪不解。蔓延中下而入里。可以治同伤寒。故治温暑与伤寒。始异而终同也。惟药味宜轻清。宣泄上焦。涤痰化热
邪结气分如吐蛔与饮。脘闷口渴。舌苔白中带黄。此湿热结于气分。胃中不和而蛔逆也。宜二陈加干姜、川连。(以上参叶案)邵评∶此痰饮挟湿热。结于阳明气分。胃热气逆。而蛔上出。胃有痰热。则舌苔白中带黄。邪内结。则脘闷。用二陈以化痰。姜连以开痞达邪。
Tags:《胃气》 《虚寒》 《气化》 《谷气》 《理中汤》 《大汗》 《胃阳》 《椒梅理中汤》 《厥阴》 《寒热》 《干呕》 《阳明》 《气逆》 《相火》 《湿温》 《舌绛》 《神昏》 《暑湿》 《温热》 《三焦》 《化热》 《舌苔》 《痰饮》 《胃热》 《化痰》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三\伤寒变症] 噫嗳(述古) 下一篇[卷三\伤寒变症] 呕吐(新法兼参..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