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集解-第页-[泻火之剂第十四] 黄连解毒汤_中药方集

TOP

 
医方集解
[泻火之剂第十四] 黄连解毒汤
】 【繁体
(相传此方为太仓公火剂,而崔氏治刘护军,又云其自制者)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甚发斑(毒,即火邪也。邪入于阳则狂,心为热所扰则烦,躁则烦之甚也;口燥咽干,火盛津枯也;干呕,热毒上逆也;错语,热昏其神也;不眠,阴未得复也;伤寒吐衄血者,当汗不汗,蕴热逼血上行也;发斑,热毒入胃也。崔尚书曰∶胃有燥粪,令人错语,邪热盛亦令人错语;若秘而错语者,宜承气汤;通而错语者,宜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分
此手足阳明、手少阳药也。三焦积热,邪火妄行,故用黄芩泻肺火于上焦,黄连泻脾火于中焦(王海藏曰∶黄连泻心,实泻脾也,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黄柏泻肾火于下焦,栀子通泻其头疼不能脱而利也本方去栀子,名柏皮汤∶治三焦实热。用粥丸,名三补丸∶治三焦有火,嗌燥喉干,二便闭结;及湿痰夜热(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故少火宜升,壮火宜降。今以黄芩泻上,黄连泻中,黄柏泻下,则壮火降而少火升,气得生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本方去芩、连,加甘草,名栀子柏皮汤(仲景∶)治伤寒发黄身热(发黄,胃有瘀热,宜下之。发热,为热未作实。盖寒湿之证,难于得热,热则势外出而不内入矣,故不必发汗、利小便,用栀子清肌表,黄柏泻膀胱以和解之。按∶伤寒发黄,有在太阳膀胱者,与阳明瘀热在胃者不同,故仲景亦有不可下,当于寒湿中求之之说;若瘀热在里,亦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发汗利水之剂者,方见《伤寒论》。)本方去黄柏、栀子,加酒浸大黄,名三黄泻心汤《金匮》∶治心下痞热,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用酒蒸晒九次,蜜丸,名三黄丸∶治三焦积热,头项肿痛,目赤口疮,心膈烦躁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及消渴羸瘦(消渴羸瘦,由于火炎水干。
或问∶心气不足而吐衄,何以不补心而反泻心?丹溪曰∶少阴不足,亢阳无辅,致阴血妄行,故用大黄泻其亢害之火;又心本不足,肺肝各受火邪而病作,故用黄芩救肺、黄连救肝,肺者阴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肺肝火退,则血归经而自安矣。寇宗曰∶以苦泻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一举而两得之。吴鹤皋曰∶治病必求其本。阳毒上攻出血,则热为本,血为标;能去其热,则血不治而自归经矣。李士材曰∶古人用大黄治虚劳吐血,意甚深微,盖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化,瘀血不化,则新血不生也。昂按∶此乃伤寒外感移热而吐衄,故用三黄寒泻之剂;若虚寒内伤吐衄而误服此,则杀人矣。杨仁斋曰∶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药;然亦有气虚挟寒,营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已;法当温中,使血自归经,宜理中汤加木香、七气汤加川芎、或甘草干姜汤,甚效。)本方加石膏、淡豉、麻黄,名三黄石膏汤(别见表里门。)本方水丸,名三黄金花丸;治中外诸热,寝汗切牙,梦语惊悸,吐衄淋秘,劳嗽骨蒸。本方加大黄,名栀子金花丸;去栀子,加大黄,名大金花丸∶治略同。
Tags:《承气汤》 《柏皮汤》 《三补丸》 《赤小豆》 《泻心汤》 《三黄丸》 《理中汤》 《七气汤》 《栀子金花丸》 《大金花丸》 《表里》 《咽干》 《干呕》 《错语》 《吐血》 《火邪》 《邪热》 《等分》 《阳明》 《少阳》 《三焦》 《邪火》 《肺火》 《泻心》 《实热》 《湿痰》 《壮火食气》 《少火》 《生气》 《发黄》 《瘀热》 《发热》 《寒湿》 《太阳》 《心下痞》 《心气》 《口疮》 《烦躁》 《大便秘结》 《少阴》 《肝火》 《归经》 《虚劳》 《外感》 《寒泻》 《虚寒》 《内伤》 《气虚》 《营气》 《骨蒸》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泻火之剂第十四] 附子泻心汤 下一篇泻火之剂第十四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