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第页-[卷四\痢疾论] 外感痢疾_中药方集

TOP

 
症因脉治
[卷四\痢疾论] 外感痢疾
】 【繁体
湿热痢之症】初起先水泻,后两三日,便下脓血,湿气胜,腹不痛,热气胜,腹大痛,肛门重滞,里急后重,此外感湿热症也。若呕吐不食,目痛口渴,湿热伤阳明也。恶寒发热身痛头疼,湿热伤太阳也。寒热往来,胁痛口苦,湿热伤少阳也。如三阳不解,则湿热内陷,传里而成痢矣。
【湿热痢之因】湿土之年,君相二火行令,天之湿气下临,地之湿气上升,当长夏火令司政,人在气交之中,受其蒸酿,则日饮水谷,不能运化,与天行湿热之气,互相郁蒸,则成赤白深黄三色之积。湿郁主否,反似其燥,而里急后重、努责不宣之症作矣。
【湿热痢之脉】脉必数大,浮数表热,沉数里热,表热宜汗,里热宜下,洪大伤气,细数伤血。
【湿热痢之治】若恶寒头痛,身热有表邪者,荆防解毒汤解表。如无表邪,当清里,腹后重,酒煎大黄汤黄连枳壳汤香连丸六一散八正散、通苓散,分利等药。古人云∶湿热下结,分利甚捷,不比燥热痢,禁发汗利小便者,当遵流湿润燥之法。凡下痢红积而腹不痛者,湿伤血分也,宜服河间黄连汤

荆防解毒汤
治湿热痢初起,表未解者。
荆芥防风薄荷连翘枳壳桔梗木通甘草加淡竹叶。
如有太阳症加羌活。阳明症加干葛。少阳症加柴胡。湿气胜,腹不痛,加川芎、苍术。热气胜,腹大痛,加川连、枳壳。

酒煎大黄汤
治湿热痢无表邪者。
川大黄酒煎,去大黄服酒。

黄连枳壳汤
治湿火伤于气分。
川黄连枳壳陈皮甘草
香连丸
治湿火伤气分下痢。
川黄连木香如肛门后重加枳壳。小便不利加滑石。呕吐胃散各半服之。

六一散
滑石甘草
八正散
瞿麦滑石山栀木通甘草车前子泽泻赤苓加淡竹叶。

通苓散
治湿热结于膀胱,小水不利之症。
麦门冬淡竹叶车前子
河间黄连汤
治下痢血积,腹反不痛,湿热伤于血分者。
川黄连当归甘草此方用当归,似治燥伤血分矣。不知用川连者,乃治湿火也。加当归,不过引川连以入血分耳。若是燥火,当用大黄润燥之药,岂用川连苦燥之药乎。同一火痢也,当分燥湿。同一湿火之痢也,当分伤气伤血。如湿火伤气分,则用香连丸。湿火伤血分,则用河间黄连汤。余以大黄枳壳汤,治燥火伤气分之痢,用大黄当归汤,治燥火伤血分之痢,桢岂无师忆见哉。盖因湿火伤于气分,则炼而成白积,故用川连枳壳汤。湿火伤于血分,则炼而成血积,故用川连当归汤。
Tags:《湿热痢》 《湿气》 《里急后重》 《外感》 《热症》 《呕吐》 《阳明》 《恶寒》 《发热》 《身痛》 《太阳》 《寒热》 《胁痛》 《口苦》 《少阳》 《三阳》 《内陷》 《表热》 《里热》 《头痛》 《表邪》 《解表》 《大黄汤》 《黄连枳壳汤》 《香连丸》 《六一散》 《八正散》 《润燥》 《黄连汤》 《小便不利》 《平胃散》 《燥火》 《燥湿》 《大黄枳壳汤》 《当归汤》 《川连枳壳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四\痢疾论] 外感痢疾 下一篇[卷四\痢疾论] 外感痢疾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