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汤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黄连汤介绍

黄连汤

黄连汤--处方来源:《伤寒论》

【方剂名称】黄连汤

【组成】黄连3两,甘草3两(炙),干姜3两,桂枝3两(去皮),人参2两,半夏半升(洗)大枣12枚(擘)。

【功效】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寒,阴阳痞塞,升降失常,心下痞满,腹痛欲吐。

【用法用量】上以水1斗,煮取6升,去滓温服,昼3次,夜2次。

【临床应用】

1.呕吐:陈襄人,男,25岁,久泻愈后,又复呕吐,医进参、术、砂、半,复进竹茹、麦冬、芦根,诸药杂投无效。其证身微热,呕吐清水,水入则不纳,时有冲气上逆,胸略痞闷,口不知味,舌光红燥,苔腻不渴,脉阴沉迟而阳浮数,乃上热中虚之证,应用黄连汤,服药呕吐渐止;再剂,证全除,能进稀粥。后用五味异功散加生姜温胃益气而安。

2.泄泻:朱某,男,26岁,患下利证,心中烦热,恶心不欲食,头眩,大便水泄,日10数次,两手厥冷,脉象沉细。此平素胃肠虚弱,而热邪乘虚陷入胃中,故呈现心中烦热恶心,厌食,胃脘拒按之热证。根据胃热症状,宜用苦寒泄热之品。而大便泻泄,脉象沉细,舌质淡而苔微黄,则为脾阳不足。古方中既能清胃热,又可健脾扶阳者.只有《伤寒论》黄连汤可为对证之方,固疏此方与之。服药后便泄顿减而烦热亦轻,食欲较前好转。按此方连服3剂,泄泻止而呕吐之证亦不见,后以健脾和胃法调理而愈。

【各家论述】

1.《金镜内台方议》: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为下寒,故腹中痛;阳不得降为上热,故欲呕吐也。故用黄连为君,以治上热;干姜、桂枝、半夏以散下寒为臣;人参、大枣、甘草以益胃而缓其中也。

2.《医方集解》:此足阳明药也。黄连苦寒泄热以降阳,姜、桂辛温除寒以升阴,人参助正祛邪,半夏和胃止呕,甘草、大枣调中止痛,上中二焦寒热交战,以此和解之。

3.《金鉴》:君黄连以清胸中之热,臣干姜以温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黄连呕吐可止;人参补中,佐干姜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枣所以培中也。然此汤寒温不一,甘苦并投,故加甘草协和诸药。此为阴阳相格,寒热并施之法也。

黄连汤--处方来源:《医心方》卷十一引《传信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方剂名称】黄连汤

【处方】黄芩8分,黄连8分。

【功能主治】赤白痢如鹅鸭肝者。

【用法用量】以水2升,煎取1升,分2服。

【摘录】方出《医心方》卷十一引《传信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黄连汤--处方来源:《伤寒总病论》卷四

【方剂名称】黄连汤

【处方】黄连1两,橘皮1分,杏仁(麸炒)1分,枳实1分,麻黄1分,葛根1分,厚朴1分,甘草1分。

【功能主治】冬温至夏发斑,咳而心闷,呕清汁,眼赤口疮,下部亦生疮,或自下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温温分减服。下利先止,别当消息,小儿斟酌。

【摘录】《伤寒总病论》卷四

黄连汤--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一四三引《活人书》

【方剂名称】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炒)1两,黄芩(去黑心)3分,栀子仁1分,阿胶(炙令燥)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热病愈后,下痢脓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四三引《活人书》

黄连汤--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

【方剂名称】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1两半,荷叶(微炙)1两,艾叶(微炒)1两,柏叶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心肺积热,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下生地黄汁1合,搅令匀,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

黄连汤--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

【方剂名称】黄连汤

【处方】黄连(去须,炒)1两,大黄(锉,炒)3分,大青3分,升麻3分,黄

|<< << < 1 2 3 4 5 6 7 8 > >> >>|

黄连汤

内疏黄连汤
主治:睑内结石。证见脸内面有一个或数个状如碎粟米的黄白色小夥粒,涩痛流泪。石样颗粒多者,日久可致白晴红赤,黑睛生翳等变..
[卷之十三\妊娠子烦方论第九] 黄连汤
[卷之十二\妊娠门] 妊娠随月数服药及将息法第一
[卷之九] 烦躁第九十问
[卷之九] 渴症第八十九问
[卷之九] 自汗第八十八问
[卷之六] 喘急第五十六问
[卷之四\胎前门] 滞下
[卷之四\胎前门] 逐月养胎法
[卷之三\杂证门下] 喘满
[卷之一\调经门] 经候总论
[集之八·脾脏部(下)\疳] 疳泻
[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 麻疹
[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 腹痛
[集之三·心脏部一] 寻衣撮空
[集之二·肝脏部\眼目] 内障
[上卷] 痢疾
[卷十八] 夹疹痘
[卷十八] 症
[卷十五] 小便不通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