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指掌-第页-[卷二] 湿证五_中药方集

TOP

 
明医指掌
[卷二] 湿证五
】 【繁体
【歌】东南土薄湿多生,风雨山蒸属外因。西北地高湿疾少,乳醪湿面内因成。腰如石坠头如裹,声壅如同瓮里鸣。肢节痛兮兼痿痹,四肢缓纵不能行。脉来沉缓无疑惑,疸肿虚浮泄利频。上下分消施汗泄,若然湿郁取风升。
【论】夫湿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出者,必须审其方土。东南地土卑下多阴雨,湿气必从外入,多自下起,故重腿香港脚者多,治当汗散,久则渗泄。西北地高无湿,人多食湿面、潼乳、酒醪,以饮多快食为尚,或酒后寒气怫郁,湿不得越,病从内生。故多腹皮胀满,水臌浮肿,按之如泥之病,治须通利二便,甚则逐水驱之,责其根在内也。然南北方土,其内外所因感,亦互有之,但有多少之殊耳,不宜执一见也。
【脉】湿则濡缓,或兼涩小。入里缓沉,浮缓在表。若缓而弦,风湿相搅。

外因
湿从外受,在上,羌活胜湿汤、升阳除湿汤;在下,四苓散胃散;风湿胜,脉浮汗出身重,防己黄汤调之;在下,气实、大小便不通者,导水丸
羌活胜湿汤治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行。
羌活独活(各钱)本防风甘草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水煎温服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经中有湿也,加苍术二钱,黄柏一钱,附子五分。
按∶经曰∶风能胜湿。故用羌、防等诸风药,如卑湿之地,风行其上,不终日而湿去矣。又曰∶无窍不入,惟风为能。故凡关节之病,非风药不可。用甘草为佐者,以风药悍燥,用以调之,此之谓有制之兵也。
升阳除湿汤治脾虚不能运化,湿胜濡泻主之。
升麻(中)柴胡(中)防风(中)苍术(上)泽泻(中)猪苓(中)陈皮(下)神曲(中)麦芽(中)甘草(下)水煎,食前服。
按∶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故先用升麻、柴胡以提清气。又曰∶湿胜则濡泄,故用苍术、防风以发汗,猪苓、泽泻以利水,此上下分消之法也。夫泻虽生于湿,必从饮食而得者,故用曲、麦、陈、甘以消食健脾,脾能健运,则湿自除而泻自止矣。
防己黄汤治风湿相搏,客在皮肤,四肢少力,关节烦疼,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防己(一两)甘草(炙,五钱)白术(七钱半)黄(一两二钱)上咀,每服一两,枣一枚,姜三片,煎服。

内因
饮食入,湿从内生,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平胃散。饮食内伤停湿,胸满肿胀发黄,茵陈五苓散,实者舟车丸
若饮酒动湿,升而汗之,解酲汤。
二陈汤(方见痰饮。)四苓散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按∶经曰∶湿胜则濡泄,故湿生于内者,令人水泄。湿并于膀胱,故小便不利。白术性燥,燥则健脾。茯苓本淡,淡能渗湿。猪苓有渗而无补。泽泻润下而兼渗。丹溪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以此方主之。
加桂名五苓散,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土湿太过,腹胀不食者主之。
苍术(君,米泔浸)浓朴(臣,姜汁炒)陈皮(臣)甘草(佐,炒)按∶经曰∶谷气通于脾。今山岚瘴气,谷气也,令人不服水土而腹胀,是土湿太过也,故用苍术燥湿为君。
浓朴、陈皮宽中泄气为臣。甘草和诸药为佐。湿气去,则胃气平矣。
上为末,每服五钱,姜、枣煎服。
葛花解酲汤(方见内伤条。)导水丸主泻湿热,通利二便。必高燥之地,黑瘦之人,膏粱之家,热燥之病,服之切当。若下湿之地,肥白之人,淡食之家,寒湿之病,犹未当也。
大黄黄芩(各一两)牵牛滑石(各四两)上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温水下二十丸,日三服。
舟车丸治湿胜气实。
大黄(二两)甘遂大戟芫花青皮陈皮(各一两)牵牛(头末四两)木香(五钱)上为细末,水丸,白汤送下,随病加减。
Tags:《湿气》 《水臌》 《浮肿》 《逐水》 《风湿》 《羌活胜湿汤》 《除湿汤》 《四苓散》 《平胃散》 《身重》 《小便不通》 《导水丸》 《项强》 《头痛》 《太阳》 《温服》 《清气》 《飧泄》 《健脾》 《风湿相搏》 《恶风》 《二陈汤》 《内伤》 《肿胀》 《发黄》 《五苓散》 《舟车丸》 《痰饮》 《小便不利》 《润下》 《茵陈五苓散》 《谷气》 《燥湿》 《胃气》 《寒湿》 《白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 燥证六 下一篇[卷二] 暑证四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