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指掌-第10页-[卷二] 暑证四_中药方集

TOP

 
明医指掌 - 第10页
[卷二] 暑证四
】 【繁体
【歌】暑伤气分汗如倾,身热头疼躁不宁。所感必须分动静,阴阳二证自然明。
【论】东垣云∶静而得之曰伤暑,动而得之曰中热。富贵人避暑于凉亭广厦,为房室阴寒所遏,暑火不伸,故曰静而得之。辛苦人负重作劳,勤耕力役,大暑行途者,此动而得之。王安道以静得者即是阴证,非暑也。
然大暑炎热流行,无所不至,虽外以风扇寒凉抑之,终非凛冽之寒邪。但外寒遏,暑火不伸,此寒为标,热为本,故先以辛温治其标寒,继以清凉治其本热,无不愈者。若便作阴证名之,用辛热剂可乎?学人宜临时参究脉证可也。
【脉】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豁,体状无余。

动而得之
冒暑作劳,身热头疼,自汗烦渴,面垢唇焦,或身如针刺,此热伤分肉也,人参白虎汤主之。素有痰火,复冒暑气而恶心眩晕吐呕者,黄连香薷饮主之,有痰加胆星、半夏,虚加人参。内外挟火相灼,卒倒不知人事者,名曰暑风,此暑气入而鼓激痰火,塞碍心窍故也,治宜吐之。
人参白虎汤治伏暑发渴,舌燥生芒刺,身热,脉虚,自汗等证。
人参(一钱半)知母(二钱)石膏(五钱)甘草(炙,一钱)上方入粳米一撮,水一钟,煎八分,不拘时服。
若腹痛吐泻饱闷者,石膏切不可用。热极,小便遗尿不止,加炒黄柏。烦躁加辰砂末、酸枣仁。
黄连香薷饮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
黄连(姜炒,四两)浓朴(姜炒,六两)扁豆(微炒,半斤)香薷(去土,一斤)每服三钱,水一钟,酒少许,煎七分,沉冷,不拘时服。
若卒中昏冒僵仆角弓反张,不省人事,手足或发搐搦,此为暑风,不可作风治,本方加羌活主之。泻利加白术、茯苓。脉虚弱加人参、五味、麦冬。虚汗不止加黄、白术。心烦加栀子、辰砂末。渴加干葛、天花粉。胸满加枳壳、桔梗。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呕吐加藿香、陈皮、姜汁。
十味香薷饮消暑气,和脾胃。
香薷(一两)人参陈皮(炒)白术(土炒)黄(蜜炙)扁豆(炒,去壳)甘草(炙)浓朴(姜炒)木瓜白茯(去皮,各半两)脉虚,加麦冬、五味上为末,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调下。

静而得之
避暑于深堂大厦,为阴寒所遏,暑不得越,手足厥逆者,大顺散霍乱者,六和汤、桂苓甘露饮。
大顺散干姜(一钱,炒)甘草(八分,蜜炒)肉桂(去皮)杏仁(去皮尖,各六分)上为粗末,水煎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
按∶本方治夏月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吐泻,腹痛脉迟者主之。用干姜、肉桂,温胃而建中。甘草、杏仁,调脾而利气。非治暑之药,乃治饮冷受伤之剂也,若非饮冷,切勿执方。
六和汤桂苓甘露饮(二方并见霍乱。)达按∶暑与热,同义而异名。中暑,即中热也,何分之有?历代医家,乃有中暑、中热之分,吾不知其所谓。假如道中行人,酷日趱程;野中农夫,暄天劳力,津竭汗尽,咽喉如烧,饥未得食,渴未得饮,劳未得息,卒然昏冒,不省人事,身体发热,名为中热,虽谓之中暑,亦可也。至于素享富贵之人,其性不耐寒暄,每至暑月,即池亭水阁以安其身,浮瓜沉李以供其口,环冰挥扇,以祛其热,藤箪竹床以取其凉,炎蒸不来,清风满座,内有伏阴,外受凉气,汗不流而肌理密,阴愈侵而阳不发,卒然昏眩,寒热交作,呕吐腹痛,乃为夏月感寒,非中暑也。法当温以理其中,辛以散其表,不可执中暑之说,而用治暑之剂也。宜以生姜、葱白、木香、陈皮、羌活、紫苏之类。
Tags:《伤暑》 《阴证》 《外寒》 《热剂》 《冒暑》 《自汗》 《面垢》 《唇焦》 《分肉》 《白虎汤》 《痰火》 《恶心》 《眩晕》 《香薷饮》 《暑风》 《遗尿》 《烦躁》 《咽干》 《僵仆》 《角弓反张》 《五味》 《心烦》 《小便不利》 《呕吐》 《十味香薷饮》 《大顺散》 《霍乱》 《温服》 《气逆》 《中暑》 《咽喉》 《发热》 《寒热》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 湿证五 下一篇[卷二] 中寒三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