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指掌-第9页-[卷二] 中寒三_中药方集

TOP

 
明医指掌 - 第9页
[卷二] 中寒三
】 【繁体
【歌】胃虚肤豁中寒深,厥逆身凉脉细沉。要辨内伤外感,理中姜附倍加参。
【论】有卒中天地之寒气者,属外因;有口食寒物而得者,属内因。然胃气太虚,肤腠疏豁,故寒邪直入于中。其病即发,手足厥冷,脉息细微,身蜷不热,或有微热而不渴,倦言动者是也。当急温之,迟则不救,非若伤寒之邪,循经传里之缓也。东垣云∶内伤极多,外伤间有之。西北极寒,多外感;东南温和,多内伤。
外感者,五积、理中,姜、附、麻黄、细辛之类;内伤者,从补中益气汤,加温散之剂。
【脉】中寒紧涩,阴阳俱盛。法当无汗,有汗伤命。

外因
若平素怯弱之人,外中寒邪而得者,盖虚人腠理疏豁,气血内损,故寒邪直中于中。不作热,手足厥冷,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五积散。房劳而中寒厥逆者,四逆汤、三建汤主之,外用温脐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始得之病,反发热脉沉者,此方主之。
麻黄细辛(各四钱)附子(炮,二钱半)按∶病发于阴者,当无热。今少阴病,始得之,何以反发热也?盖其病本由太阳传来者,肾虚则真寒直入而脉沉,表有余邪,因发热。故用麻黄以发太阳之汗,用辛、附以温少阴之经。
五积散桔梗(十二两)苍术(米泔浸,去粗皮,二十四两)陈皮(去白)麻黄(去节)枳壳(去穣,麸炒,各六两)浓朴(姜制)干姜(各四两)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肉桂芍药当归半夏(汤泡七次,各三两)按∶本方治寒客经络,内伤生冷,头身俱痛,呕吐腹疼,恶寒拘急者主之。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葱白二根,煎七分,热服
挟气,加吴茱萸。
四逆汤甘草(炙,二两)干姜(两半)附子(去皮、脐,半两)按∶右方治寒中太阴,受病即发,脉微不渴,四肢厥冷者主之。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之意也。
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三建汤大川乌附子天雄(并泡,等分)每服四钱,加生姜十片,煎服。
温脐法用麝香、半夏、皂荚各一字为末,填脐中,用生姜切薄片贴之,放大艾火于姜片上,蒸灸三七壮。灸关元、气海二十壮。热气通于内,寒气逼于外,阴自退而阳自复矣。

内因
虚弱人,口食生冷寒凉之物,手足厥冷,脐腹绞痛,脉脱或迟,人参理中汤、姜附汤。因房劳内伤元气,重中于寒,脉脱者,三建汤。因劳役内伤元气,复感于寒者,补中益气汤加姜、附主之。
人参理中汤治太阴自病即发,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鸭溏,蛔厥霍乱等证。
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二钱半)上锉,作一剂,水煎温服。
如吐多,去白术加生姜。下多,倍白术、人参。寒多,加干姜一钱半。有动气,去白术,加肉桂二钱。脉沉微而迟者,加炮附子二钱,名附子理中汤
姜附汤治中寒昏不知人,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厥冷,脐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
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温服。
挟气不仁,加防风。挟湿,加白术。筋脉拘急,加木瓜。肢节痛,加桂二钱。
补中益气汤(方见劳役内伤条。)达按∶经云∶夫寒,阴气也。寒中阳经,阳犹能抗阴,其病易愈。寒中阴经,两阴相遇,胶固难愈。故病太阴、少阴者,必重且危。病厥阴者多死。有等亡命之徒,既跌扑斗殴,内伤于血,复轻生投水,外着于寒。
血得寒而凝结,寒得血而深入,未有能生者也。
Tags:《胃虚》 《中寒》 《内伤》 《外感》 《胃气》 《手足厥冷》 《外伤》 《五积》 《补中益气汤》 《无汗》 《腠理》 《直中》 《附子细辛汤》 《房劳》 《寒厥》 《四逆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 《发热》 《病发于阴》 《阴病》 《太阳》 《肾虚》 《经络》 《呕吐》 《恶寒》 《拘急》 《热服》 《太阴》 《温服》 《等分》 《气海》 《理中汤》 《蛔厥》 《霍乱》 《附子理中汤》 《口噤》 《腹冷》 《转筋》 《虚寒》 《厥阴》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 暑证四 下一篇[卷二] 类中风二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