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第页-[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寒热] 论诸热证治(共四条)_中药方集

TOP

 
景岳全书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寒热] 论诸热证治(共四条)
】 【繁体
热病之作,亦自有内外之辨。如感风寒而传化为热,或因时气而火盛为热,此皆外来之热,即伤寒、瘟疫、时毒、咳疟之属也。至若内生之热,则有因饮食而致者,有因劳倦而致者,有因酒色而致者,有因七情而致者,有因药饵而致者,有因过暖而致者,有因阴虚而致者,有偶感而致者,有累积而致者。虽其所因不同,而病候无过表里。故在外者,但当察经络之深浅;在内者,但当察脏腑之阴阳。凡此诸证,在各门具有方论者,兹不再赘。
且热即火也。故治热之法,即当于火证门通融用之。其有未尽之义,仍列于后。
一、治热之法,凡微热之气,宜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宜寒以制之。郁热在经络者,宜疏之、发之。结热在脏腑者,宜通之、利之。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此其中有宜降者,所谓高者抑之也。有宜散者,所谓下者举之也。有相类者,所谓逆者正治也。有相反者,所谓从者反治也。治热之法,不过如此,而鲜有得其善者,岂亦由学力之未至乎。
一、五脏之热证有可据者。如肺气上通于鼻,而下主于皮毛心气上通于舌,而下主于血脉脾气上通于口,而下主于四肢。胃气上通于头面牙龈,而下主于肌肉。肝气上通于目,而下主于筋节。肾气上通于喉、耳,而下主于二阴。而六腑之气,亦可因表里以察之,此皆病在形体也。凡有诸中者必形诸外,故必有热证可据,方可以热论治,医中关系,惟此为最。
一、治五脏之热,当察微甚。如心经之微热者,宜二阴煎、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导赤散之类,皆可随证酌用;其热甚者,如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八正散、《直指》黄芩汤,及犀角地黄汤三方,皆其类也。肺经微热者,宜加减一阴煎、《正传》麦门冬汤泻白散之类主之;其热甚者,宜黄芩清肺饮、黄芩知母汤之类主之。肝经微热者,宜化肝煎、保阴煎;热甚者,宜加味龙胆泻肝汤、芍药清肝散七正散。脾胃微热者,清化饮、黄芩芍药汤阳明热甚者,白虎汤太清饮泻黄散玉泉散。肾经微热者,一阴煎、滋阴八味丸。热甚者,正气汤、丹溪大补阴丸肾虚兼胃火者,玉女煎。膀胱微热者,五淋散;热甚者,大厘清饮、化阴煎。三焦微热者,徙薪饮;热甚者,抽薪饮大连翘饮凉膈散三补丸大金花丸之类,择宜用之。凡清火退热方论甚多,此亦言其约耳。欲尽其义,当详考寒阵二类。
Tags:《热病》 《风寒》 《时毒》 《劳倦》 《七情》 《阴虚》 《病候》 《表里》 《经络》 《脏腑》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正治》 《相反》 《反治》 《五脏》 《肺气》 《皮毛》 《心气》 《血脉》 《脾气》 《胃气》 《肝气》 《二阴》 《六腑》 《形体》 《微甚》 《二阴煎》 《补心丹》 《赤散》 《泻心》 《八正散》 《地黄汤》 《一阴煎》 《麦门冬汤》 《泻白散》 《保阴煎》 《芍药清肝散》 《七正散》 《清化饮》 《芍药汤》 《阳明》 《白虎汤》 《太清饮》 《泻黄散》 《玉泉散》 《滋阴》 《八味丸》 《正气》 《补阴丸》 《肾虚》 《玉女煎》 《五淋》 《三焦》 《徙薪饮》 《抽薪饮》 《大连翘饮》 《凉膈散》 《三补丸》 《大金花丸》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寒热] 论.. 下一篇[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寒热] 论..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