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指掌-第页-[卷二] 火证七_中药方集

TOP

 
明医指掌
[卷二] 火证七
】 【繁体
【歌】五行各一火惟二,君相之火心肾是。或因喜怒忧恐悲,扰乱妄动名五志。肾经一水奚能胜,七火奔腾何可制?因而阳盛阴常亏,所以丹溪把阴济。治火之法非一端,补虚泻实发郁滞。更有阳火阴火名,故立正治与从治。河门推展火之机,泄漏轩岐千古秘。
【论】夫五行各一其性,惟火有二,君、相是也,此二火出于天成。又有五志过极,扰乱妄动,五脏之火随起,名曰五志之火,出于人为。丹溪所谓一水不能胜七火,所以火之为病甚多。《内经》病机十九条,而属火者五。河间又推展其说,火之致病甚悉。如∶喘嗽呕吐,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瘿瘤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污之病,皆手少阴君火之为病也。如∶瞀螈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肿酸疼,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暴病暴死,此皆属手少阳相火之为病也。然火病既非一端,治法难拘一理,当审其虚实之候,究其受病之由,随其阴阳之性,委曲调治,则火易伏。否则,激薄其性,反致燔灼,莫能御也。
【脉】虚火浮数,实火沉大,随其所见,细数为害。

君火
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解毒汤、三黄丸栀子金花丸。实者可以硝、黄、冰水正治。君火炽甚,用寒药直折其火,其火转甚者,须用姜汁或酒制炒,则火自伏,此寒因热用之法也。又云∶心为君主,自焚则死,故多暴死之证。
黄连解毒汤治三焦实火,内外皆热,烦渴溲赤,口舌生疮,便秘脉数者主之。
黄连(炒)黄芩(炒)黄柏(炒)山栀(炒等分)上,水煎,热服。水泛为丸,名栀子金花丸,茶汤吞下。
三黄丸又名三补丸,即前方减去山栀是也。
按∶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盖少火之火,无物不生,壮火之火,无物不耗,故少火宜升,壮火宜降。
故以黄芩清上,黄连清中,黄柏清下,则三焦之壮火自伏,而气得其生,血得其养矣,故曰“三补”。虽然,火有虚实,是方但可以治实火,若虚者用之,则火反盛,谓降多亡阴也。

相火
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直折,惟黄柏可以治之,随其性而伏也。若以冰水寒凉正治,立死,宜大补阴丸、坎离丸。气从下而冲上者,内挟相火,肾水虚不能制之,宜生地、丹皮、玄参、知母之类以壮水。
大补阴丸(方见虚损。)坎离丸一名滋肾丸,治肾火起于涌泉之下。
黄柏(十两,酒浸)知母(六两,酒浸)肉桂(五钱)水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按∶是方知母、黄柏性味苦寒,水之属也,故能滋益肾水。肉桂辛热,火之属也,故能假之反佐,正所谓坎离交,而为既济也。

郁火
郁火可发,当看何经。四肢发热,肌痹热,骨髓中发热如燎,扪之烙手,此血虚而得之也。或胃虚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升阳散火汤。手心热,属热郁,用火郁汤,或用栀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丸服。若因醇酒浓味,膏粱积热者,胃散主之。
升阳散火汤治过食冷物,抑遏少阳之火,郁于脾部者。
升麻干葛独活羌活(各五钱)防风(二钱半)柴胡(三钱)人参白芍药(五钱)甘草(半生半炙,六分)每服五钱,水煎,热服。
按∶前方升、柴、羌、独、干葛、防风,皆辛温上行之物也,用之以升少阳之气。清阳既出上窍,浊阴自归下窍,而食物传化,自无抑遏之患。芍药味酸,能泻土中之木。人参味甘,能补中州之气。生甘草能泻郁火于脾,从而炙之,则健胃而和中矣。
火郁汤即升阳散火汤去独活,加葱白是也。
清胃散治醇酒浓味,致唇齿作痛,或齿龈溃烂,或连头面、颈项作痛。
升麻(二钱)生地丹皮当归(各一钱)黄连(炒,一钱半)上,水煎服。加犀角、连翘、甘草,名加味清胃散。

五志之火
气郁,属于肺火之升也。又,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经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黄芩、葶苈、苦酒之类是也,泻白散、清金丸主之。
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升也。又,大怒,火起于肝。柴胡、黄连、龙胆草泻之,或回令丸。
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动也。醉饱火起于脾,宜芍药、黄芩、石膏泻之。
诸痛痒疮疡,属于心火之动也。又,怵惕思虑,则火起于心。泻心汤、导赤散泻之。
诸逆冲上,属于肾火之升也。又,房劳则火起于肾。惟黄柏、知母顺其性而伏之。
泻白散治肺火为患,喘满气急者主之。
桑白皮(一两)地骨皮(一两)甘草(五钱)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温服
清金丸治肺火。
黄芩不拘多少,炒,为末,水丸如绿豆,每服一钱。
青丸治肝经风热实火。
羌活防风山栀(酒炒)龙胆草(酒拌,蒸,晒)当归川芎大黄(酒拌,蒸,晒)上等分,为末,蜜丸如弹子大,竹叶汤入砂糖调服
回令丸一名左金丸,治肝火。
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汤煮少时)上为末,粥丸,白术、陈皮汤下,每服一钱。
泻心汤治心热。
黄连为末,水调服。
三黄泻心汤即前方加大黄、黄芩,等分,煎服。
导赤散小肠实热
生地木通甘草(等分)入竹叶煎,温服。

虚火
虚火可补。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为阳虚之病,宜补中益气汤甘温之剂除之,经云∶温能除大热是也。若阴微阳强,相火炽甚,以乘阴位,日渐煎熬,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宜四物汤加黄柏、知母,用药须稍加姜汁制之,此从治之法也。若房劳内伤,真阴失守,无根之火泛上,气从足上而起,为阴虚之病,或从足底心起者,又虚之极也,难治,须大补气血,兼温散药,宜丹溪大补阴丸、大补丸。以附子末贴涌泉穴,引火伏下。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条。)四物汤(方见血虚。)大补丸治阴火。
黄柏炒褐色,为末,粥丸(一法水丸)。

实火
实火可泻。若脏腑积热,为阳强之病。如口舌生疮,痰实不利,烦躁多渴,肠胃秘涩,便溺不利等证,凉膈散。人壮气实,火盛癫狂大便秘结者,黑奴丸。阳明火炽甚,烦渴热燥者,白虎汤。火盛者,寒凉药稍加温剂,或酒炒,则邪易伏。
凉膈散治火郁上焦,大热面赤者主之。
大黄朴硝甘草(各二两)连翘(四两)栀子黄芩薄荷(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加竹叶七片,蜜些少,煎服。
按∶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芒硝为君,大黄为臣,黄芩、栀子、连翘、薄荷、甘草为佐。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
黑奴丸治阳毒发斑,烦躁,大渴倍常。时行热病,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或数,面赤目胀,身痛大热,烦躁,狂言欲走,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为坏伤寒,医所不治,弃为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暖,拨开其口,灌药下咽即活。
黄芩釜底煤芒硝麻黄灶突墨梁上尘小麦奴(各一两)大黄(一两二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新汲水化下。饮水尽,足当发寒,寒已,汗出乃瘥。若时倾不汗,再服一丸,须见微利。若不大渴,不可与此药。
白虎汤石膏(四钱,,研)知母(一钱半)甘草(炙,一钱)粳米(一撮)上,水煎,温服,不拘时。
Tags:《五志》 《阳盛》 《虚泻》 《阴火》 《正治》 《五志过极》 《五脏》 《病机》 《呕吐》 《注下》 《转筋》 《霍乱》 《肿胀》 《溢血》 《恶寒》 《谵妄》 《少阴》 《君火》 《气逆》 《如丧神守》 《疮疡》 《喉痹》 《耳鸣》 《暴注》 《少阳》 《相火》 《虚实》 《虚火》 《实火》 《三黄丸》 《栀子金花丸》 《三焦》 《等分》 《热服》 《三补丸》 《壮火食气》 《少火》 《生气》 《亡阴》 《补阴丸》 《大补阴丸》 《盐汤》 《郁火》 《发热》 《血虚》 《胃虚》 《散火汤》 《心热》 《热郁》 《清胃散》 《升阳散火汤》 《上窍》 《下窍》 《气郁》 《肺火》 《泻白散》 《肝火》 《泻心》 《赤散》 《房劳》 《温服》 《青丸》 《风热》 《调服》 《左金丸》 《陈皮汤》 《导赤散》 《小肠》 《实热》 《劳倦》 《内伤》 《补中益气汤》 《阳强》 《阴虚》 《大补丸》 《脏腑》 《烦躁》 《凉膈散》 《癫狂》 《大便秘结》 《阳明》 《白虎汤》 《汤液》 《时行》 《热病》 《身痛》 《狂言》 《口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三] 诸气证一 下一篇[卷二] 燥证六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