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指掌-第48页-[卷六] 腹痛证五_中药方集
 
明医指掌 - 第48页
[卷六] 腹痛证五
】 【繁体
【歌】寒痛绵绵无减增,时疼时止热为根。血瘀痛处无移动,食积便通便见轻。实者不能将手近,痛时能按作虚论。湿痰痛者溲便秘,体认其形见病情。
【论】夫寒痛者,常痛而无增减也,成无己云∶阴寒为邪,则腹痛而吐利。热痛者,时作时止,《原病》式云∶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勿以为寒。死血痛者,每痛不移其处,成无己云∶邪气聚于下焦,津液不得通,气血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滞于下,是生胀硬,小便不利也。食积痛者,利后即痛减。湿痰痛者,凡痛,大、小便俱不利,丹溪云∶清痰多作腹痛,脉滑,痰因气滞而聚凝,其道路不得通故也。肠痈痛者,身甲错,小便如淋,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脉芤数也。积聚腹痛者,腹中原有积,左、右、上、下当积而痛也。寒疝入腹痛者,少腹痛引睾丸。阴毒痛者,四肢厥逆,痛甚,咽喉不利,或心下胀满结燥,虚汗狂言,面色俱青,阴积于下,阳消于上。实痛者,腹坚不可按。虚痛者,虽痛不胀满,手可按。若此霄壤不侔,可一药而尽之乎?谨按∶腹痛,为脾家受病,盖脾或受有形而痛者,或受无形而痛者。若暴伤饮食,则胃脘先痛而后入腹。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血积上焦,脾火熏蒸,则痛从腹而上于胸臆。血积下部,胃气下行,则痛从腹而入于少腹。伤于寒者,寒于痛,得热则缓。伤于饥者,饥即痛,得食即止。吞酸腹痛,为痰郁中焦,复伤饮食。
面黄腹痛,为宿食不消,蛔虫攻咬。气虚腹痛,腹必虚豁,呼吸短浅。血虚腹痛者,痛如芒刺,牵引不宁。医者当审其因以处治,大要以甘温为上,惟伤酒作痛者,方可凉剂,而必佐之以甘温也。
【脉】沉弦细动,皆是痛证。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

热痛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腹痛欲呕,黄连汤。腹痛脉洪,热也,黄芩芍药汤。寒邪变热,传里腹痛,便秘而厥,四逆散。腹满时痛,桂枝加大黄汤。腹痛便秘,脉实大者,大承气汤。(方见伤食。)黄连汤治热邪腹痛。
黄连(三钱,炒)甘草(三钱,炙)干姜(三钱)桂枝(三钱)人参(二钱)半夏(半两,姜制)每七钱,枣煎服。
黄芩芍药汤黄芩(炒,二钱)芍药(炒,一钱半)甘草(一钱)煎服。
四逆散阳邪传里腹痛。
甘草(炙,一两)枳壳(炒,一两)芍药(炒,一两)柴胡(一两)末之,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桂枝加大黄汤太阴腹满时痛。
桂枝(一钱)芍药(炒,一钱)甘草(一钱)大黄(二钱)姜、枣煎,入饧一合,微烊服。

寒痛
寒下利腹痛,四逆汤。(方见中寒。)腹痛厥冷欲死者,霹雳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真武汤理中汤。(方见中寒。)霹雳散治中寒腹痛。
附子(一枚,炮)入真腊茶一大盏,同研匀,更分二剂,水二钟,煎八分,入熟白蜜一匙,凉服。
真武汤治少阴腹痛。
茯苓(一钱五分)芍药(炒,一钱半)生姜(七片)附子(炮,二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冷服。

痰痛食积痛
清痰多作腹痛,台芎、苍术、木香、白芷、香附末之,姜汤调服。肥人腹痛,乃气虚湿痰也,二术、半夏、陈皮、芍药之类。饮食过伤腹痛,保和丸、木香槟榔丸。(二方俱见伤食。)虚人饮食伤,腹时痛,六君子汤加曲。(方见脾胃。)
虚痛
素弱人,全不思食,腹冷痛,养胃汤加肉桂、茱萸、木香,或小建中汤,(方见脾胃。)或理中汤。
(方见中寒。)腹痛欲以手按,按之痛止者属虚,参、术、姜、桂之类。血虚腹痛,须用白芍药之酸补以和之,或四物汤加焦炒干姜,炒芍药倍用。(方见血证。)
实痛
凡痛胀满,手不可按,大实也,大承气汤。(方见伤食。)初得腹痛,元气未虚,宜推荡之,此通因通用,痛随利减也,桂枝加大黄汤,(方见前热腹痛条下。)或木香槟榔丸。(方见伤食。)
血痛
因跌扑瘀血,腹痛脉芤,桃仁承气汤加苏木、红花。(方见血证。)女人经闭,血积滞,腹中痛,玉烛散,(即大承气汤对四物汤,二方一见伤食,一见血证。)或失笑散,(方见女科恶露条下。)或通经散。
通经散活血定痛。
陈皮(一两)甘遂(一两,煨)当归尾(一两五钱)川芎(一两)红花(一两,酒洗)桃仁(一百个,去皮、尖)上锉,每服七钱,水二钟,酒一钟,煎至八分,空心服。

积聚痛
腹中上、下、左、右有积聚,当积而痛,三圣膏,或木香槟榔丸、保和丸,(二方俱见伤食。)丁香脾积丸。食积痞块作痛,阿魏丸。
三圣膏未化锻石半斤,为细末,瓦器中炒令淡红色,提出火,候热稍减,次下大黄末一两,微炒,又提出,候温,下桂心末半两,略炒,入陈米醋熬,搅成黑膏,浓纸摊贴患处,其痛自减,块渐消矣。
丁香脾积丸丁香(半两)木香(半两)巴豆(去心膜油,半两)良姜(醋煎,半两)蓬莪术(三两)京三棱(三两)皂荚(三条,去皮弦子)青皮(一两)末之,入百草霜三钱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时白沸汤下。
阿魏丸治肉积腹痛。
连翘(半两,去壳)山楂(一两,去核)阿魏(一两)黄连(六钱)末之,用阿魏醋煮作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清晨白滚汤送下。

肠痈痛
肠痈痛者,腹大痛,身甲错,小便如淋,脉芤,或攒脐有疮。积冷,以附子温之。积热,以大黄下之。脓大出,以参、补之。

阴毒痛
阴毒厥逆腹痛,阴寒欲绝,脉沉,爪甲、手指、唇、面青黑者,回肠丹或真武汤,方见前寒腹痛。急灸关元、气海各五、七十壮。
回阳丹阴毒厥冷腹痛。
牡蛎(烧,一钱)良姜(炒,一钱)不灰木(烧,一钱)川乌(泡,一钱)白芍药(一钱)麝香(少许)末之,每用一钱。男用女津调,涂外肾;女用男津调,涂两乳。

痧证痛
(附疝痛)忽然腹中大痛,呕吐脉沉,痧证也,正气散加香附、砂仁。(方见霍乱。)手足厥冷,举体转筋,理中汤。(方见中寒。)少腹引睾丸痛,疝气入腹中痛,脉沉弦,补肾汤。余详疝证本条。
补肾汤治疝气入腹痛。
人参(一钱,去芦)白茯苓(一钱)黄(一钱,蜜炙)附子(炮,一钱半)白术(炒,一钱)沉香(一钱二分)木瓜(一钱二分)羌活(去芦,八分)川芎(七分)紫苏(八分)甘草(炙,六分)上锉,一剂,姜三片,枣二枚,水二盏,煎八分,空心服。
Tags:《湿痰》 《热郁》 《腹满》 《邪气》 《津液》 《小便不利》 《气滞》 《肠痈》 《寒疝》 《少腹痛》 《咽喉》 《狂言》 《熏蒸》 《胃气》 《吞酸》 《宿食》 《气虚》 《血虚》 《脉象》 《黄连汤》 《芍药汤》 《四逆散》 《大黄汤》 《承气汤》 《伤食》 《阳邪》 《白汤》 《桂枝加大黄汤》 《太阴》 《寒下》 《四逆汤》 《中寒》 《真武汤》 《理中汤》 《少阴》 《调服》 《保和丸》 《槟榔丸》 《君子汤》 《腹冷》 《养胃汤》 《小建中汤》 《大承气汤》 《通因通用》 《木香槟榔丸》 《经闭》 《积滞》 《玉烛散》 《失笑散》 《恶露》 《丁香脾积丸》 《痞块》 《白沸汤》 《气海》 《呕吐》 《正气》 《霍乱》 《手足厥冷》 《转筋》 《补肾汤》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六] 胁痛证六 下一篇[卷六] 心痛证四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