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杂着-第页-[卷之五] 惊搐_中药方集
 
明医杂着
[卷之五] 惊搐
】 【繁体
小儿惊搐之症必有痰,或因惊而痰聚,或因痰而致惊。古人治惊方中,俱兼痰药,必须先治其痰,然后泻火清神。若痰壅塞胸膈不去,则泻火、清神之药,无所施其功也,二陈汤加竹沥,入少姜汁,最稳;痰重者,滚痰丸、白饼子、利惊丸下之。滚痰丸下热痰,白饼子、利惊丸下痰积。在上者宜吐之,重则用药吐,轻则探吐之。若不必吐下,以二陈为主,脾虚有热痰,加白术、芩、连;风痰稠结,加南星、贝母、枳实;胃虚生痰,加白术、麦芽、竹沥。
愚按前症若因心肝二经风热炽盛,两目连札,四肢抽搐,宜治肝清心;若因心经蕴热,叫呼战栗,宜清热安神;若因肺感风邪,气急喘促,宜治痰理肺;若因饮食停滞,嗳吐,困睡,宜消导健脾;若因脾肺虚弱而风痰壅盛,以致前症,但宜补中益气为主。若执用祛风、治痰、理气之剂,则气散阴消,而促其危矣。
大尹刘应昌子,患瘰,恪用化痰之剂,虚症悉至,殊类惊风。又服祛风至宝丹小便频数,肢体抽搐,或两目连札,切牙,呵欠,或作呕懒食,大便重坠,或泄泻,此土伤而木胜也。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痊。
冬官朱小溪子,项间结核,面色痿黄,肌体消瘦,切牙,抽搐,头摇目札,此肝木克脾土也。用六君子汤、九味芦荟丸而愈。
宪幕顾斐斋玄孙,二周,项结核,两臂反张,索败毒之药。余意其症属风热伤肝,血燥筋挛,未敢敷药。翌早请治,果系前症,遂与六味丸一服,侵晨灌之,午后肢体如常。
儒者王文远子,患瘰,痰盛发搐,服金石香燥之剂,手足筋挛,此肝血复伤而致急惊风也。遂用加味小柴胡加钩藤、山栀、芎、归一剂,又以六味丸料加五味、麦门煎服而安。
小儿忽然惊搐,目上视,摇头,切牙,症候怪异,世俗多作肝经有余之症,投以惊药,岂知饮食停滞,痰涎壅积,亦多类惊者。便须审察有无伤积,腹痛,胸满,呕吐,恶食,轻则消滞化痰,重则探吐滞积,而后调之。又有因感冒、吐泻而发热,气血虚为热所迫,虽见惊症,不可即服惊药,但调治吐泻、感冒,则气自定、热自退,而惊自除矣。
愚按前症若因肝木侮脾土,用六君子加芍药、木香、柴胡;若因脾土虚而自病,用五味异功散。大凡饮食停滞,痰积壅满,而见惊症,实因脾土虚弱,不能运化所致,但健脾胃,则食自消、痰自化。若轻用惊药、风药,反所以成其风而重其病也。况脆嫩脏腑,安能受峻厉之剂耶?若专治其病则误矣。
姚仪部子,每停食身发赤晕,用清中解郁汤而愈,后患摇头,切牙,痰盛,发搐,吐出酸味。待其吐尽,翌日少以七味白术散,后日以参苓白术散调理脾胃,遂不复患。大抵吐后儿安,不必更服药也。
一小儿,停食,服通利之剂作呕、腹胀,此脾胃复伤也。用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两目动札,手足发搐,数服天麻防风丸之类,以祛风化痰,前症不愈,其痰益甚,得饮食诸症稍愈,视其准头及左颊,色青黄。余曰∶脾主涎,此肝木制脾土,不能统摄其涎,非痰盛也。遂用六君子汤加升麻、柴胡、钩藤,二剂,饮食渐进,诸症渐愈,又用补中益气而安。
Tags:《二陈汤》 《白饼子》 《痰积》 《胃虚》 《风热》 《四肢抽搐》 《清心》 《喘促》 《健脾》 《肺虚》 《理气》 《化痰》 《惊风》 《祛风至宝丹》 《小便频数》 《呵欠》 《泄泻》 《补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丸》 《消瘦》 《头摇》 《目札》 《君子汤》 《敷药》 《肝血》 《急惊》 《五味》 《症候》 《呕吐》 《发热》 《血虚》 《异功散》 《脏腑》 《七味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 《风丸》 《六君子汤》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五] 小儿用药不宜峻厉 下一篇[卷之五] 急惊变慢惊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