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瘦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消瘦介绍

【概念】

消瘦是指肌肉瘦削,体重轻于正常范围,甚则骨瘦如柴而言。

《内经》有“风消”,“破胭”,“脱肉”等记载。在其他医籍中又有“脱形”,“月困肉脱”,“大肉消脱”,“赢瘦”等名称。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的胖瘦有很大的差异,若形体较瘦,而精神饱满,面色明润,舌脉如常,身无所苦者,非病理变化,不属此例。

【鉴别】

常见证候

脾胃气虚消瘦:形体消瘦,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葵黄,舌淡苔白,脉虚弱。

气血虚弱消瘦: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无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淡苔薄,脉细弱。

肺阴虚消瘦:形体消瘦,干咳痰少,痰中带血,或咯血,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午后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胃热炽盛消瘦:形体消瘦,口渴喜冷饮,多食善饥,心烦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苔黄燥,脉弦数有力。

肝火亢盛消瘦:形体消瘦、烦躁不安,性急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虫积消瘦: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胃脘嘈杂,脐腹疼痛,时作时止,食欲不振,或嗜食异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鉴别分析

脾胃气虚消瘦与气血虚弱消瘦:脾胃气虚消瘦由于后天失养或思虑过度损伤脾胃所致,故先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等脾失健运的症状,继而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全身失养的现象。治当健脾益气,方选四君子汤加味。气血虚弱消瘦由于劳倦内伤,或病后失调,影响气血生化不足所致。气血不足,周身失养,故面黄消瘦,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皆是气血两虚的表现,治当益气养血,方选八珍汤化裁。两者的鉴别要点:前者有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等脾失健运的表现;后者兼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气血两虚的症状。

肿阴虚消瘦:本证由于久咳伤肺,或燥热犯肺等原因损伤肺津,肺阴亏损所致。肺阴不足,清肃之令不行,肺络损伤,故出现干咳痰少,痰中带血或咯血。阴液不足,阴虚火动,故出现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等表现,当养阴清肺,方选百合固金汤化裁。

胃热炽盛消瘦与肝火亢盛消瘦:胃热炽盛消瘦由于过食辛热甘肥,或热邪入里,灼液伤津所致。热盛则消谷善饥,热灼津伤,故口渴喜冷饮,心烦口臭,大便燥结,治当清胃泻火,方选玉女煎化裁。肝火亢盛消瘦由于素体阳虚,或忧郁恼怒,气郁化火,营阴暗耗所致。肝火亢盛,疏泄失司,故见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胁肋灼痛等症。治当清

肝泻火,方选龙胆泻肝汤合一贯煎化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前者有消谷善饥,口渴欲冷饮等胃热表现;后者有烦躁易怒,头晕目眩等肝火亢盛的症状。

虫积消瘦:本证由于饮食不洁,虫积腹中,胃中不和,脾运失司所致。脾运失司则消瘦面黄,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虫积腹中,胃中不和则脐腹疼痛,时作时止,嗜食异物。本证以脐腹疼痛,时作时止,噜食异物为特点,治当安蛔驱虫,方选化虫丸加减。

消瘦一证虽为形体失养,但不可一概认为虚证,治当辨证求因,区分虚实。虚则补之,以滋气血生化之源;实则祛邪以安正,形体自充。

【文献别录】

《难经·十四难》: “损脉之为病奈何?……二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肉……”。

《景岳全书·虚损》:“思本乎心,经日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困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此伤心则然也。”

消瘦

归芍银花汤
主治:角膜软化症。证见双眼畏光充血,结膜干燥,角膜溃疡,附着脓脂,前房积脓,视力下降,形体消瘦,低热,口渴,舌质淡红,..
肥儿丸
主治:脾虚肝旺之目割。证见双眼胞睑频频眨动,眼干涩,常喜揉拭,形体消瘦,烦躁善怒,饮食偏嗜等。
收宫散
主治:阴挺,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眩晕,小腹胀坠,纳差,腰痛,白带增多,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
[卷下] 杂证
[卷上] 病证
[卷之五\妇人冷劳方论第五] 熟干地黄丸
[卷中·明本论] 黄证
[卷中·明本论] 腹痛
[卷中·明本论] 腹痛
[卷中·明本论] 诸泻
[卷之五\产后门] 阴脱产门不闭
[卷之五\产后门] 赤白痢
[卷之五\产后门] 泻利
[卷之二\杂症门上] 虚劳
[卷之一\调经门] 赤白带下
[卷之一\调经门] 经闭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肛痒
[集之八·脾脏部(下)] 痞结
[集之八·脾脏部(下)] 宿食(食积寒热痢)
[集之八·脾脏部(下)] 虚羸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