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怒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善怒介绍

【概念】

普怒,是指无故发怒,或易于发怒,情绪急躁不能自制的症状。可表现为突然暴怒、狂怒,又称“喜怒”,“易怒”,“怒狂”。

《素问·脉解》说:“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瞢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肝……在志为怒,怒伤肝。”说明善怒病位在肝,是由阳气郁遇不伸所至。

【鉴别】

肝郁气滞善怒:急躁易怒,胸胁胀痛或串痛,善太息,心情不舒,舌淡红,苔白或黄,脉弦。

肝胆火旺善怒:烦躁易怒,头目胀痛,口苦咽干,胸胁满闷,舌红苔黄,脉弦数。

脾虚肝乘善怒:心烦易怒,身倦乏力,食少便溏,腹胀腹痛,两胁胀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无力。

肝肾阴虚善怒:易怒,头昏耳鸣,腰膝痠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胸胁不舒,舌红少苔,脉细数。

鉴别分析

肝郁气滞善怒与肝胆火旺善怒:肝郁气滞善怒常因情志失调,郁怒伤肝.木失条达,疏泄无权,气机不畅所致。肝胆火旺善怒常由肝郁气滞发展而来,由于郁久化火,肝胆火旺上逆而致。两证均为实证,区别在于有无火证。肝郁气滞善怒以胸胁胀痛,善太息,急躁易怒,脉弦为辨证要点;肝胆火旺瞢怒以头目胀痛,口苦咽干,脉弦数为辨证要点。前者治宜疏肝理气,方选达郁汤,解怒平肝汤,或柴胡疏肝散加减;后者治宜清泻肝胆实火,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脾虚肝乘善怒与肝肾阴虚善怒:脾虚肝乘善怒缘于素体脾虚,肝木秉脾土而成土虚木贼之候;若肝木过旺又易克脾,致脾不健运而腹胀便溏。肝肾阴虚善怒:肝体阴而用阳,肝血充盈,阴能涵阳,则阴平而阳秘。乙癸同源,若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终致肝肾阴亏,肝阳独亢。两证均为虚证,而前者为虚实挟杂。脾虚肝乘善怒的辨证要点是:既见脾失健运的食少便溏,腹胀乏力;又见肝木横逆之两胁胀满。肝肾阴虚善怒的辨证要点是:潮热易怒,五心烦热,腰膝痠软,舌红少苔,脉细弦或细弦数。前者治以疏肝理脾,方选香砂六君子汤,痛泻要方。后者宜滋补肝肾,方选杞菊地黄汤。

【文献别录】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素问·调经论》:“肝藏血,血有余则怒。…‘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太过,民病善怒。”

《难经》:“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

《景岳全书·论治》:“肝木之气必犯脾土,而胃气受伤,致碍饮食……此所以不必重肝,而重当在脾也。”

善怒

肥儿丸
主治:脾虚肝旺之目割。证见双眼胞睑频频眨动,眼干涩,常喜揉拭,形体消瘦,烦躁善怒,饮食偏嗜等。
[集之二·肝脏部\惊] 急惊
[上卷] 痫症
[卷二十] 痘喑
[卷十五] 出血不止
[卷十四] 下疳阴痿
[卷十二] 天蛇毒
[卷十] 自汗
[卷三] 急惊
[卷之五\积聚瘕门] 论治积须养正气
[卷之三\赤白带下门] 论白浊白淫
[集之二·肝脏部\惊] 急惊
[卷之上] 伤寒温热时疫论
[天癸确论\调经] 经水再至第六
[卷二\安胎下] 妊娠伤寒
理气调血汤
主治:月经不调,阵发性面部潮红,汗出,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紧张激动、善怒失眠,精神抑制,记忆力减退,头晕耳鸣,心悸乏..
龙胆泻肝汤
主治:吐血鲜红或带紫,口苦胁痛,善怒,寐少梦多,烦躁不宁,舌质红绛,脉弦数。
沉香散
主治:情志忧郁,或易于激动,多烦善怒,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胁腹胀满,苔薄或薄黄,脉弦。
疏肝解郁汤
肝郁气滞型:褐色斑对称分布,大小不定,边缘清楚。伴胁肋胀痛,烦躁善怒,太息,月经不调,脉滑。
[九、十二经四肢各穴分经主治病症] (十一)足少阴肾经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