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太息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善太息介绍

【概念】

善太息是指患者自觉胸中憋闷,每以长声嘘气为舒的一种症状。又称“叹息”。

本症与“嗳气”不同。嗳气是指胃气上逆嘎然有声的表现;太息则是气机郁滞不利,而得长叹为快症状。

【鉴别】

常见证候

肝郁善太息:胸闷不舒,长嘘叹气,胁肋胀满,神情默然,纳少,口苦,眩晕,苔白, 脉弦。

气虚善太息: 常欲叹息, 气短自汗, 倦怠乏力, 纳少, 舌质淡, 舌体胖, 苔白, 脉细。

鉴别分析

肝郁善太息与气虚善太息:前证太息由于情志所伤, 所欲不遂, 或强烈精神刺激,肝气郁滞, 失其条达, 胸中气机不利, 故见胸闷抑郁, 每欲叹息则胸宇得舒。 临床尚有情绪低落, 神情默然, 胁胀纳呆等肝郁症候。 治宜疏肝理气解郁, 方选柴胡疏肝散、 逍遥散等。 气虚善太息, 由劳伤过度, 或久病失养, 而致气虚。 气虚则宗气不展, 欲得叹 息而后快。临床除常叹息外, 还有气短自汗, 神倦乏力, 舌质淡, 脉细等气虚证候, 治宜补中益气方选保元汤、 补中益气汤等。

肝郁善太息属实证, 气虚善太息属虚证。 二症均见太息伴胸闷, 胸闷缘千气机不利所致, 惟欲太息为舒。 然肝郁善太息病机为肝失条达, 气机郁滞;气虚善太息为气动乏力, 不能舒展。 故临床表现迥然不同, 两证不难鉴别。

【文献别录】

《灵枢·经脉》篇: “胆足少阳之脉, ……是动则病口苦, 善太息, 心胁痛, 不能转侧。”

《灵枢·胀论》篇:“胆胀者, 胁下痛胀, 口中苦, 善太息。”

《证治准绳·杂病》:“经云:黄帝曰: 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 思忧则心系急, 心系急则气道约, 约则不利, 故太息以出之。”

善太息

苏梗合剂
主治:胸胁胀痛,忧愁,气愤,胸中不舒,善太息,失眠多梦,面色不华,精神萎靡不振,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
疏郁安神方
主治:心情抑郁,心悸,神志恍惚,夜难以人睡,烦躁不安,眩晕,四肢麻木,胸满胁胀,善太息,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
[九、十二经四肢各穴分经主治病症] (九)足太阴脾经
[二、医经录要] (一)《灵枢·经脉》篇
[上卷\本输穴说难] 足厥阴肝经五穴
[卷七\足少阳经穴主治] 足少阳胆经穴歌
[卷九]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卷九]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卷六\足太阴经穴主治] 考正穴法
[卷五]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卷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卷三] 十二经脉歌
[卷一] 五脏六腑属病
[续刻\灵枢经文(补遗)] 胀论
[卷十五\针灸门] 肠鸣
[卷一\灵枢经文] 灵枢经脉篇
[卷一\灵枢经文]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卷十二\针灸门] 叹息
[卷八\针灸门] 穴
[卷八\针灸门] 穴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