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鉴-第页-[卷之七] 眩晕_中药方集

TOP

 
古今医鉴
[卷之七] 眩晕
】 【繁体


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上实下虚,皆晕而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症治。又曰∶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右手脉实有痰积,脉大是久病。


夫眩者言其黑,晕者言其转。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皆属于肝风邪上攻所致。然体虚之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能眩晕,当以脉症别之。风则脉浮有汗,项强不仁;寒则脉紧无汗,筋挛制痛;暑则脉虚烦闷;湿则脉沉细重吐逆。及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和,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寸脉多沉,此为异耳。若疲劳过度,下虚上实,金枪吐衄,及妇人崩伤产后,去血过多,皆令人眩晕,当随其所因而治之。
眩晕之症,人皆称为上盛下虚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盖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症也。有因痰涎郁遏者,宜开痰道郁,重则吐下;有因风火所动者,宜清上降火;若因外感而得者,前论须分四气之异,皆当散邪为主。此皆有余之症也。世有所谓气不归元,而为丹药镇坠,沉香降气之法。盖香窜之气,丹药助火,其不归元之气,岂能因此而复?即《内经》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气之不归,求其本,用药则善矣。


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虽有因风者,亦必有痰。又曰火动其痰,二陈汤加黄芩、苍术、羌活。挟气虚者,亦以治痰为主,兼补气降火药。
人因忧思劳苦,发作眩晕,眼暗耳鸣,面赤口干,发热气喘,有汗不食,六脉洪数,用十全大补汤,去桂,加生地黄、姜炒黄连麦门冬、五味子、陈皮,酒炒黄柏、知母。



清晕化痰
(云林制)橘红(一钱五分)半复(制,一钱半)白茯苓(一钱)甘草(三分)川芎(八分)白芷(七分)羌活(七分)枳实(麸炒,一钱)南星(制,六分)防风(六分)细辛(六分)黄芩(酒炒,八分)气虚加人参(七分)白术(一钱)有热加黄连(六分)血虚倍川芎加当归(一钱五分)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以此作丸亦可。

黑将军散
(秘方)〔批〕(按此方治痰火眩晕之剂)治因痰火太盛,眩晕难当。
用大黄酒炒为末,清茶调下。或用大黄酒浸,九蒸九晒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食后临卧清茶送下,神效。

仙术通神散
风热上壅,头旋目眩,起则欲倒,即防风通圣散去麻黄、芒硝,加藿香、砂仁、甘菊花、苍术。如风热上攻,头目昏眩闷痛,痰喘咳嗽,根据本方去麻黄、芒硝,加甘菊花、人参、砂仁、寒水石。

半夏白术天麻汤
〔批〕(按此方治气虚痰厥眩晕之剂)治头旋眼黑,恶心烦闷,气促上喘,心神颠倒,目不敢开,头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睡。此乃胃气虚损停痰所致。
半夏(制,一钱半)白术(炒,二钱)天麻(一钱半)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温服

芎归汤
〔批〕(按此方治血虚眩晕之剂)治血虚眩晕,或去血过多之后眩冒。
川芎(二钱五分)当归(二钱五分)上锉一剂,水二盏,煎至八分,空心温服。
Tags:《风寒》 《暑湿》 《气郁》 《上实下虚》 《虚脉》 《眩晕》 《痰积》 《外感》 《六淫》 《内伤》 《七情》 《项强》 《无汗》 《脏气》 《骨痛》 《气虚》 《清气》 《亡阳》 《血虚》 《亡血》 《四气》 《二陈汤》 《耳鸣》 《发热》 《气喘》 《补汤》 《五味》 《痰火》 《通神散》 《风热》 《防风通圣散》 《目昏》 《咳嗽》 《半夏白术天麻汤》 《心烦》 《头痛》 《身重》 《胃气》 《温服》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七] 麻木 下一篇[卷之七] 自汗盗汗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