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鉴-第页-[卷之十三\幼科] 病原论_中药方集

TOP

 
古今医鉴
[卷之十三\幼科] 病原论
】 【繁体
夫小儿者,幼科也。初生者曰婴儿,三岁者曰小儿,十岁者曰童子,儿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浅深之各异,形声色脉之殊。望闻问切之间,若能详究于斯,可谓神圣工巧者矣。盖望者,鉴貌辨其色也。假如面部左腮属肝,右腮属肺,额属心,鼻属脾,颏属肾。肝病则面青,肺病则面白,心病则面赤,脾病则面黄,肾病则面黑,是乃望而知之也。闻者,听声知其症也。假如肝病则声悲,肺病则声促,心病则声雄,脾病则声慢,肾病则声沉,此属于脏。又大肠病则声长,小肠病则声短,胃病则声速,胆病则声清,膀胱病则声微,此属于腑,是乃闻而知之也。问者,问病究其原也。假如好食酸,则肝病;好食辛,则肺病;好食苦,则心病;好食甘,则脾病;好食咸,则肾病;好食热,则内寒∶好食冷,则内热,是乃问而知之也。切者,切脉察其病也。假如小儿三岁以下,有病须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关,从第二指侧看,第一节名风关,第二节名气关,第三节名命关。辨其纹色,紫者属热,红者伤寒,青者惊风,白者疳病,黑者中恶,黄者脾之困也。
若见于风关为轻,气关为重,过于命关则难治矣至三岁以上,乃以一指按寸、关、尺三部,常以六七至为率,添则为热,减则为寒。浮洪风盛,数则多惊,沉迟为虚,沉实为积,是乃切脉而知之也。大抵小儿之疾,大半胎毒,而少半伤于食也,其外感风寒之症,十一而已。盖小儿之在胎也,母饥亦饥,母饱亦饱;辛辣适口,胎气随热;情欲动中,胎息辄躁;或多食煎爆,或恣味辛酸,或嗜欲无节,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其为母者,胎前既不能谨节,产后又不能调护,是以惟务故息,不能防微杜渐。或未满百,而遂与咸酸之味,或未及周岁,而辄与甘肥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小儿脾胃,本自娇嫩,易于伤积,且如乳食伤胃,则为呕吐;乳食伤脾,则为泄泻。吐泻既久,则成慢惊,或为疳病。乳食停积,则生湿痰,痰则生火,痰火交作,则为急惊,或成喉痹,痰火结滞,则成痫吊,或为喘嗽。胎热胎寒者,禀受有病也;脐风撮口者,胎元有毒也;鹅口口疮者,胃中有湿热也;重舌木舌者,脾经有实火也;走马牙疳者,气虚湿热也;爱吃泥土者,脾脏生疳也;胎惊夜啼者,邪热乘心也;变蒸发热者,胎毒将散也;丹毒者,火行于外也;蕴热者,火积于中也;中恶者,外邪乘也;睡惊者,内火动也;喉痹者,热毒也;眼痛者,火盛也;脓耳者,肾气上冲也;鼻塞者,因感风邪也;头疮者,热毒攻也;脐疮者,风湿中也;尾骨痛者,阴虚痰也;诸虫痛者,胃气伤也;阴肿疝气者,寒所郁也;盘肠气痛者,冷所搏也;脱肛者,大肠虚滑也;遗尿者,膀胱冷弱也;尿浊者,湿滞脾胃也;便血者,热传心肺也;下淋者,膀胱郁热也;吐血者,荣卫气逆也。小便不通者,有阴有阳也;大便闭结者,有虚有实也。解颅鹤节者,胎元不全也;行迟发迟者,气血不充也;龟胸者,肺热胀满也;龟背者,风邪入脊也;语迟者,邪乘心也;齿迟者,肾不足也。疟者,膈上痰结也;痢者,腹中食积也;咳嗽者,肺伤风也;喘急者,痰气盛也;心痛者,虫所啮也;腹痛者,食所伤也。内伤发热,则口苦舌干也;外感发热,则鼻塞声重也。腹胀者,脾胃虚弱也;水肿者,土亏水旺也;黄胆者,脾胃湿热也;疹者,阴阳毒瓦斯也;自汗者,气虚也。积者,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者,无定位无形之气也。胃主纳受也,脾主运化也,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惊疳积热者,小儿之常病也望闻问切者,医家之大法也。若夫疗疾用药如箭,箭中鸿心者,则又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言传也。孟子所谓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斯言得之矣。
Tags:《肺病》 《大肠》 《小肠》 《惊风》 《中恶》 《寸、关、尺》 《胎毒》 《外感》 《风寒》 《呕吐》 《泄泻》 《慢惊》 《湿痰》 《痰火》 《急惊》 《喉痹》 《胎热》 《脐风》 《胎元》 《口疮》 《重舌》 《木舌》 《实火》 《马牙》 《气虚》 《胎惊》 《夜啼》 《邪热》 《变蒸》 《发热》 《丹毒》 《脓耳》 《鼻塞》 《脐疮》 《风湿》 《骨痛》 《阴虚》 《诸虫》 《胃气》 《阴肿》 《脱肛》 《大肠虚》 《遗尿》 《便血》 《吐血》 《气逆》 《小便不通》 《解颅》 《肺热》 《龟背》 《咳嗽》 《伤风》 《喘急》 《内伤》 《口苦》 《舌干》 《胃虚》 《脾胃湿热》 《阴阳毒》 《自汗》 《脾主运化》 《疳积》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十三\幼科] 入门审候歌 下一篇[卷之十三\幼科] 形气发微论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