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第页-[卷之十七·心小肠部\汗] 自汗_中药方集

TOP

 
医学纲目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汗] 自汗
】 【繁体
〔《素》〕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全文见五脏。)阳加于阴谓之汗。(阴阳别论阳气入内,加于阴气也。凡伤寒始病脉浮,至汗出则沉入内,加于阴也。)〔垣〕表虚自汗,秋冬用桂枝,春夏用黄,能治虚劳自汗。(脉证有寒者亦用桂枝,无寒者用黄。)〔无〕
牡蛎散
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许学士方亦治盗汗不止。)黄麻黄根牡蛎(研)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一百粒,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垣〕
周卫汤
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
黄麻黄根(各一钱)生甘草(五分)猪苓羌活(各七分)麦门冬(三分)归梢(五分)生地(三分)生黄芩(五分)五味子(七粒)苏木红花(各一分)半夏(汤洗七次,五分)上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中风症必自汗,汗多不得重发汗,故禁麻黄而用根节也。
张芸夫,己酉四月,天寒阴雨,寒湿相杂,因官事饮食失节,劳役所伤。病解之后,汗出不止,沾濡数日,恶寒,重添浓衣,心胸闷躁,时躁热,头目昏愦,壅塞,食少减。此乃胃外阴火炽甚,与夫雨之湿气挟热,两气相合,令湿热大作,汗出不休,兼见风邪,以助东方甲乙。以风药去其湿,以甘药泻其热,
羌活胜湿汤
主之。
甘草(炙,三钱)黄(七分)生甘草(五分)生黄芩(三分)防风(三分)酒黄芩(三分)人参(三钱,以助气益胃。以上药泻胸中热)本(三分)独活(二分)升麻(五分)川芎(三分)柴胡(五分。以上风药胜其湿)细辛蔓荆子(各三分)薄荷(一分。以上清利头目)上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半,后入细辛等四味,再熬至一盏,去渣热服。一服而止,诸症悉去。
〔丹〕人参、黄少佐桂枝汤,甚者附子亦可用。
〔严〕
附汤
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黄(去芦,蜜炙)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温服
〔《本》〕补精气,止肝邪,平补五脏虚羸,六腑怯弱,充肌肤,进饮食。
人参丸

人参山药白术白茯苓石斛黄(取头末)五味子(各一两)上为细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饮下,久服不热,尤宜少年。
平人气象论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王注谓尺肤涩,而尺脉滑也。肤涩者,荣血内涸。
又《针经》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脱。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按此二经论自汗多而血涸津脱者,其治法乃东垣正阳汤,用炒黄柏、知母及当归六黄汤之类是也。汗,以脏腑言之,皆属心。经云∶心为汗。《难》云∶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者是也。
〔垣〕或问湿之与汗,阴乎阳乎?予应之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则为脾胃。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湿主淋淫,骤注者,湿胜也,阴滋其湿,为露为雨,此阴寒隔热火也。隔者,解也。
阴湿寒下行,地之气也。仲景云∶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也。重虚则表阳虚极矣,甚为寒中湿胜,则音声如从瓮中出,若中水也。相家有言,土音如居深瓮里,言其壅也,远也,不出也,其为湿也审矣。又知此二者,亦为阴寒。《内经》云∶气虚则外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者,表虚无阳,不任外寒,终传为寒中者,多成痹寒矣。夫色以候天,脉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阴阳也。故以脉气候之,皆有形之可见者也。
上湿胜自汗,治法并见阴虚条。
〔丹〕痰症亦有汗。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可用凉膈散
〔《素》〕帝曰∶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病能篇麋衔一名薇衔,俗名吴风草。)〔河〕
白术散
治饮酒中风,汗多不可单衣,食则汗出如洗,久不治,必为消渴症。
牡蛎(,三钱)白术(一两二钱)防风(二两半)上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不计时。如恶风,倍防风、白术。如多汗面肿,倍牡蛎。
酒风,一名漏风。经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喘息恶风,衣裳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此即酒风同治也。凡五脏风,皆自汗恶风。
(经文见风门。)〔丹〕周师脉弦,左大于右不数,身易得汗,小便赤,口燥,此为虚。
白术陈皮归尾青皮(各半两)白芍药人参(各七钱)黄芩川芎(各三钱)木通(二钱)甘草(炙,五钱)分九帖,煎三之一,稍热饮之,煎药下保和丸二十粒。
动而汗出,有虚者,有热者。
〔垣〕
安胃汤
治因饮食汗出,日久心中虚风,虚邪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痿痹之病,先除其汗,悍之气,按而收之。
黄连(去须)五味子乌梅(去核)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上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一盏去渣,温服食远。忌湿面酒五辛大料物之类。
刺灸汗出有二∶其一取肺。经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三节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者是也。
其二取手足少阳。经云∶三焦手少阳之脉,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痛,颊痛,耳后痛。
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者,汗出振寒,疟,皆视盛虚热寒陷下而施补泻疾留灸也。
〔《素》〕肺脉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发散也。(脉要精微论灌汗谓汗多如灌洗之状,病能论云∶汗出而浴,亦此义也。)肺脉缓甚,多为汗。(全文见治虚实法。)
Tags:《五脏》 《病脉》 《表虚》 《自汗》 《虚劳》 《牡蛎散》 《津液》 《盗汗》 《锉散》 《气虚》 《外寒》 《五味》 《热服》 《中风》 《寒湿》 《恶寒》 《胸闷》 《目昏》 《阴火》 《湿气》 《羌活胜湿汤》 《桂枝汤》 《等分》 《温服》 《精气》 《六腑》 《人参丸》 《平人》 《涩脉》 《腠理》 《当归六黄汤》 《脏腑》 《寒下》 《亡阳》 《热中》 《阴虚》 《凉膈散》 《恶风》 《少气》 《保和丸》 《安胃汤》 《虚邪》 《半身不遂》 《寒热》 《上气》 《膺中》 《缺盆》 《少阳》 《三焦》 《振寒》 《虚热》 《补泻》 《虚实》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十七·心小肠部\汗] 头汗 下一篇[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汗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