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杂病-第页-[第五册\神志门] 悸_中药方集

TOP

 
证治准绳·杂病
[第五册\神志门] 悸
】 【繁体
《伤寒明理论》释悸字云∶悸、心忪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也。则悸即怔忡,而今人分为两条谬矣。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气虚者,由阳气内虚,心下空虚,火气内动而为悸也。血虚者亦然。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故为悸也。有汗吐下后正气内虚而悸者,有邪气交击而悸者,有荣卫涸流脉结代者,则又甚焉。必生津液益血以实其虚,此从伤寒而论者。若杂病则考诸《内经》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胆病者,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如人将捕之状。足阳明是动,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包络是动病,心中澹澹大动。肾是动病,善恐,心惕然如人将捕之。《原病式》云∶因水衰火旺,其心胸躁动,谓之怔忡,然后知悸之为病,是心脏之气不得其正动,而为火邪者也。盖心为君火,包络为相火,火为阳,阳主动,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夫如是而动,则得其正而清净光明,为生之气也。若乏所承,则君火过而不正,变为烦热相火妄动,既热且动,岂不见心悸之证哉。况心者神明居之。经曰∶两精相搏之谓神。又曰∶血气者,人之神。则是阴阳气血在心脏未始相离也。今失其阴,偏倾于阳,阳亦以失所承而散乱,故精神怔怔忡忡不能自安矣。如是者,当自心脏中补其不足之心血,以安其神气。不已则求其属以衰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
又包络之火,非惟辅心,而且游行于五脏,故五脏之气妄动者,皆火也。是以各脏有疾,皆能与包络之火合动而作悸。如是者,当自各脏补泻其火起之由,而后从包络调之平之,随其攸利而治。若各脏移热于心,而致包络之火动者,治亦如之。若心气不足,肾水凌之,逆上而停心者,必折其逆气,泻其水,补其阳。若左肾之真水不足,而右肾之火上逆,与包络合动者,必峻补左肾之阴以制之。若内外诸邪郁其二火不得发越,隔绝荣卫,不得充养其正气者,则皆以治邪解郁为主。若痰饮停于中焦,碍其经络不得舒通,而郁火与痰相击于心下以为怔忡者,必导去其痰,经脉行,则病自已。丹溪云∶怔忡,大概属血虚与痰。有虑便动者,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虚。肥人多是痰饮。真觉心跳者是血少,宜四物安神之类。《金匮》云∶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又云∶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亦可用温胆汤,或导痰汤加炒酸枣仁、下寿星丸,及茯苓饮子茯苓甘草汤、姜术汤、五苓散之类,火盛加黄连。脉结代而悸,炙甘草汤。久思所爱,触事不意,虚耗真血,心血不足,遂成怔忡,宜养荣汤。感风寒暑湿闭塞诸经而怔忡者,各见本门。或有阴火上冲,怔忡不已,甚者火炎于上,或头晕眼花,或齿落头秃,或手指如许长大,或见异物,或腹中作声,此阴火为患也。治宜滋阴抑火汤。心不宁者,加养心之剂。日久服降火药不愈,加附子从治,或入参亦可。有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过误自咎,懊恨嗟叹不已,独语书空,若有所失,宜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柏子仁各一钱,下定志丸,仍佐以酒调辰砂妙香散。有痞塞不饮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地,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此为卑之病,以血不足故耳。宜人参养荣汤。脾胃不足者,谷神嘉禾散加当归、黄各半钱。
Tags:《怔忡》 《心悸》 《气虚》 《血虚》 《正气》 《邪气》 《生津》 《杂病》 《心痹》 《口苦》 《阳明》 《心包络》 《善恐》 《火邪》 《君火》 《相火》 《水气》 《烦热》 《相火妄动》 《神明》 《精神》 《心血》 《五脏》 《补泻》 《心气》 《痰饮》 《经络》 《郁火》 《经脉》 《短气》 《心下悸》 《半夏麻黄丸》 《温胆汤》 《导痰汤》 《茯苓饮子》 《茯苓甘草汤》 《五苓散》 《风寒》 《暑湿》 《阴火》 《头晕》 《滋阴》 《独语》 《定志丸》 《人参养荣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第五册\神志门] 恐 下一篇[第五册\神志门] 惊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