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从众录-第页-[卷六] 肿症_中药方集

TOP

 
医学从众录
[卷六] 肿症
】 【繁体
(肿者,肿于外,胀者,胀于内。二症宜分看。然二症相因亦宜合看。)肿者,皮肤肿大。古人有气水之分,其实气滞则水不行,水不行则气愈滞,二者相因为病。水胀篇,以按其腹而不起者,为气肿;按其腹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者,为水肿。景岳反其说,以水症按之而不起,此水在肉中,如糟如泥之象,未必如水囊之比;按之随起,惟虚无之气,其速乃然。余阅历之久,知二说亦不必拘。大抵肿微则按之随起,肿甚则按之不起。两胁及转动之处,按之即起;足面及膝股内侧,按之不起。辨症不必以此为凭。当于小便之利与不利,以分阴阳。身之多热与多寒,脉之洪大与细微,以分寒热。病之起于骤然,与成于积渐,及年高多病,与少壮无病之人,分其虚实。以先腹而后四肢,或先四肢而后及于腹,分其顺逆。景岳云∶水气本为同类。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治气者亦当兼行水,以气行而水亦行也。此症当与癃闭症参看。
初患肿病,气喘不得卧,以五皮饮为第一方。盖此方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所以为妙。
若肿而兼胀,小水不利,宜胃苓汤主之。或以四苓散,以半熟蒜捣丸服,极妙。

五皮散
按上身肿,宜发汗,加苏叶、荆芥、秦艽各一钱五分;下体肿,宜利水,加赤小豆、木通各一钱五分,防己一钱。
口渴多热,小便不利,为阳水,加滑石、木通、车前子、麦冬各一钱五分,木香五分;不渴,小便自利,多寒,为阴水,加白术、苍术各二钱,附子、干姜、木香各一钱。
脉滑实,腹胀胁满,加生菔子一钱五分、白芥子八分、枳实一钱、半夏二钱。
妇人经水不调而肿,是血化为水,名水分,加红花八分,桃仁、香附各一钱五分;妇人经水适断即肿,是水化为血,名气分,加当归三钱、五灵脂醋炒一钱五分、香附一钱五分。
按服此方愈后,必加减肾气丸及六君子汤之类收功。

胃苓散
(俱见《妙用》)
四苓散加味为丸
白术(一两,炒)茯苓(二两)猪苓(一两)泽泻(一两)研末,以半熟蒜为丸,如绿豆大,开水送下三五钱。
肿症,积渐而成,及久而不愈。气喘口渴,不卧,腹胀,小便短少,大便微溏,一切危症,不外薛氏加减肾气丸主之。
张景岳曰∶《内经》云∶肾为胃关,开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然关门而何以不利也?《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即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故凡治气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气得行,始能传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厘清。求之古法,惟薛立斋先生加味肾气丸,诚对症之方也。余屡用之,无不见效。

薛氏加减肾气丸
熟地(四两)茯苓(三两)牛茱肉山药丹皮牛膝泽泻车前肉桂(各一两)附子(五钱)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一日两服。如素禀阳盛三焦多火,烦渴,面赤喘嗽,脉滑实,此湿热相因,阴虚之证,去桂、附,加麦冬主之。
《医学心悟》云∶下焦湿热,去桂、附,加黄柏、蛤蜊粉最妙。

麻黄附子汤
(方见《金匮》)去附子加杏子、石膏,名杏子汤。
又《明医指掌》云∶肿势太盛,内而膀胱,外而阴囊,相连紧急,阻塞道路。虽加利水之剂,苦无一线之通,病何由去。必开大便以逐其水,随下而随补,则病已去而脾无恙。
渐为调理,庶可得生。慎毋守利水之旧规也。如肿势未盛,还以利水为上策。
按∶此法惟少年体壮,可以偶用,否则不可轻试。
Tags:《气滞》 《水胀》 《寒热》 《虚实》 《水气》 《理气》 《气化》 《癃闭》 《气喘》 《中气》 《胃苓汤》 《四苓散》 《五皮散》 《赤小豆》 《小便不利》 《阳水》 《阴水》 《白芥子》 《经水》 《灵脂醋》 《肾气丸》 《君子汤》 《津液》 《阳盛》 《三焦》 《阴虚》 《附子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六\肿症] 脉色 下一篇[卷六\伤暑] 脉法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