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第147页-[卷二\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 阳明篇正误_中药方集

TOP

 
医宗金鉴 - 第147页
[卷二\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 阳明篇正误
】 【繁体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盗〕汗出。
【按】自汗是阳明证,盗汗乃少阳证,盗汗应是自汗,当改之。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发热」,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按】汗出多之下,当有「发热」二字,若无此二字,脉迟汗出多,微恶寒乃表阳虚,桂枝附子汤证也,岂有用桂枝汤发汗之理乎?当补之。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热」〔寒〕,白虎汤主之。
【按】里有寒之「寒」字,当是「热」字,若是「寒」字,非白虎汤证也,当改之。
伤寒若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模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滑」〔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按】脉弦者生之「弦」字,当是「滑」字,弦为阴负之脉,岂有必生之理?惟滑脉为阳,始有生理。况滑者通也,涩者塞也,凡物之理,未有不以通为生,而塞为死者,当改之。
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若小便不利」〔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按】「但以法救之」五字,当是「若小便不利」五字,方与上文小便数,及下文渴者之义相属。此条病势不急救之之文,殊觉无谓。昔王三阳亦云:此处五苓散难用,不然经文渴者之下,当有缺文,当改之。
栀子柏皮汤方【按】此方之甘草,当是茵陈蒿,必传写之误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五、六日吐之者」,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按】欲食冷食之下,当有「五六日吐之者」六字,若无此一句,则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与朝食暮吐之文不相联属。且以上文一、二日,三、四日之文细玩之,则可知必有「五六日吐之」一句,由浅及深之义也,当补之。
寸口脉浮大,而医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抟,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抟,其人必□。
【按】「令汗大出」四字,当是衍文,宜删之。
阳明病,□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但□耳。〔宜大承气汤下之〕【按】「宜大承气汤下之」句,应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之下始合。若但便□即用大承气汤下之,殊失仲景慎重误下之旨,当移之。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弦」〔浮〕者,与小柴胡汤。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按】续浮之「浮」字,当是「弦」字,始与小柴胡汤法之脉相合。若是「浮」字,则上之浮即宜小柴胡汤,而下之浮又用麻黄汤,不自相矛盾耶?当改之。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按】必吐下不止之「下」字,衍文也,当删之。
Tags:《阳明》 《潮热》 《自汗》 《盗汗》 《阳证》 《发热》 《恶寒》 《桂枝汤》 《附子汤》 《白虎汤》 《独语》 《直视》 《谵语》 《承气汤》 《滑脉》 《阳病》 《热汗》 《心下痞》 《更衣》 《小便不利》 《五苓散》 《三阳》 《柏皮汤》 《太阳》 《恶寒发热》 《小逆》 《寸口》 《肠鸣》 《大承气汤》 《误下》 《中风》 《短气》 《鼻干》 《柴胡汤》 《麻黄汤》 《腹满》 《小柴胡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 少.. 下一篇[卷二\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 太..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