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归-第页-[卷上\脾经第四] 治法解_中药方集
 
医学指归
[卷上\脾经第四] 治法解
】 【繁体
土实泻之脾胃俱为仓廪之官,而脾主运化脾气太实,则中央杼轴不灵,故用泻,下分三法
泻子∶金为土之子,土满则肺气壅遏,泻肺气所以消满。
诃子(泄气消痰,开胃调中。)防风(泻肺,散头目滞气。)桑皮(泻肺行水,下气消痰。)葶苈(下气行水,大能泻肺。)吐∶经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痰血食积壅塞上焦,涌而去之,其势最便,故用吐法。胃实不言吐者,胃主容受,脾主消化,积虽在胃,而病生于脾也。
豆豉(能升能散,得盐则吐。)栀子(苦寒泻火,吐虚烦客热。)萝卜子(长于利气,能吐风痰。)常山(引吐行水,祛老痰积饮。)瓜蒂(吐风热痰涎,上膈宿食。)郁金(行气破血,轻扬上行,同升麻服能吐。)齑汁(吐诸痰饮宿食。)藜芦(吐上膈风涎。)苦参(泻火燥湿,祛风逐水。)赤小豆(行水散血,清热解毒。)盐汤(能涌吐。)苦茶(泻热清痰,下气消食,浓茶能引吐。)下∶下法不止去结除热,凡驱逐痰水皆是也。盖脾恶湿,脾病则湿胜,土不足以制水,每生积饮之证,故与肠胃、三焦下热结之法稍异。
大黄(泻血分实热,下有形积滞。)芒硝(荡涤实热,推陈致新。)青礞石(体重沉坠,下气利痰。)大戟(泻脏腑水湿。)续随子(下积饮,治水气。)芫花(去水气,消痰癖。)甘遂(泻隧道水湿。)土虚补之土为万物之母,而寄旺于四时。土虚则诸脏无所禀承,故用补,下分三法。
补母∶土生于火,益心火所以生脾土也。
桂心(苦入心经,益阳消阴。)茯苓(安心益气,助阳补脾。)气∶气属阳,阳气旺,则湿不停而脾能健运。
人参(大补元气,益土生金。)黄(补中气,壮脾胃。)升麻(升阳气,补卫气,脾胃引经药。)葛根(升胃气,兼入脾经。)甘草(补脾胃不足。)陈皮(调中快膈,脾胃气分之药。)藿香(入脾经去恶气。)葳蕤(补中益气,治风湿。)砂仁(和胃醒脾,快气调中。)木香(疏肝和脾,三焦气分药。)扁豆(调脾暖胃,消暑除湿。)血∶脾统血,喜温而恶寒寒湿伤脾,则气病而血亦病。甘温益脾,则阳能生阴,所以和血而补血也,与他脏养血之法不同。
白术(甘温和中,同血药用则补血。)苍术(甘温辛烈,燥胃强脾。)白芍(泻肝安脾,为太阴行经药。)胶饴(温补脾,甘缓中。)大枣(甘温补中,入脾经血分。)干姜(辛温燥湿,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血。)木瓜(伐肝理脾,调营卫,利筋骨。)乌梅(酸涩而温,脾肺血分之药。)蜂蜜(甘温补中,调和营卫。)本湿除之不言寒热者,实兼寒热也,下分二法。
燥中宫∶脾恶湿,燥湿所以健脾。脾喜温,故只言寒湿,不言湿热,且湿去而热自除也。
白术(苦燥湿。)苍术(除寒湿。)橘皮(理气燥湿。)半夏(除湿化痰。)吴茱萸(燥脾除湿。)南星(燥湿除痰。)白芥子(温中开胃,利气豁痰。)洁净府∶水乃湿之原,行水乃以除湿,故治湿必利小便。
木通(通膀胱,导湿热。)赤茯苓(利湿热,赤胜于白。)猪苓(利湿行水。)藿香(去恶气则正气通畅,气化则小便利。)标湿渗之脾之经络受伤者,不止于湿。外感之湿中人,不止脾之一经。脾专言湿,举一以概其余也。以湿属脾,从其类也。
开鬼门∶湿从汗解,风能燥湿。
葛根(解肌开腠。)苍术(发汗除湿。)麻黄(辛温发汗。)独活(搜风去湿。)(以上所举四药,或入阳明。或入太阳,或入少阴,非专入脾经也。盖湿与热合,伤在肌肉,则用阳明药。湿与风合,伤在皮肤,则用太阳药。湿与寒合,伤在筋骨,则用少阴药。湿土于五行寄旺,故兼诸经药也,推之他经,湿在太阳,则用麻黄;湿在阳明,则用葛根、苍术;湿在少阴,则用独活。触类引伸,方得作者本旨,不可泥看,余仿此。)
Tags:《脾主运化》 《脾气》 《三法》 《肺气》 《消痰》 《下气》 《胃实》 《寒泻》 《痰积》 《风热》 《宿食》 《行气》 《痰饮》 《燥湿》 《逐水》 《赤小豆》 《清热解毒》 《盐汤》 《下法》 《脾恶湿》 《三焦》 《实热》 《积滞》 《脏腑》 《水气》 《中气》 《卫气》 《胃气》 《恶气》 《风湿》 《醒脾》 《疏肝》 《脾统血》 《恶寒》 《寒湿》 《泻肝》 《太阴》 《温燥》 《伐肝》 《调和营卫》 《寒热》 《健脾》 《理气》 《化痰》 《白芥子》 《利湿》 《正气》 《气化》 《经络》 《外感》 《开鬼门》 《解肌》 《阳明》 《太阳》 《少阴》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上] 心经第五 下一篇[卷上\脾经第四] 本草脏腑虚实标..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