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第页-[卷之三\呕吐论治] 集诸名家呕吐哕治法_中药方集
 
类证治裁
[卷之三\呕吐论治] 集诸名家呕吐哕治法
】 【繁体
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哕。昔人以呕属阳明,吐属太阳,哕属少阳。哕即干呕
东垣以三者俱属脾胃虚。洁古从三焦分别三因,上焦在胃口,主纳;中焦在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出而不纳。上焦吐者因于气,食已即吐,渴欲饮水,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因于积,或先痛后吐,或先吐后痛,治当去积和气;下焦吐者因于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溺清便闭,治当通其闭,温其寒。后人又分随食随吐,为呕,小半夏汤。食入乃吐,为暴吐,生姜橘皮汤。食已后吐,为呕吐,橘皮半夏汤、枳桔汤加参、白芍、半夏。食久乃吐,为反胃,金花丸、理中汤。食在而吐者,为翻胃,紫沉丸。旦食暮吐,暮食朝吐,下焦病,半夏生姜大黄汤。此从食下久暂,分上中下脘而治者也。古法,呕吐气壅,谷不得下,小半夏汤。
胃虚,谷气不行,呕而液伤,大半夏汤。胸满食谷欲呕,吴茱萸汤心下痞,呕而肠鸣半夏泻心汤。呕而思水,饮停膈上,猪苓散。干呕哕,手足厥,橘皮汤。哕逆虚热橘皮竹茹汤。哕逆虚寒半夏干姜汤。干哕,胃口有痰,二陈汤加姜汁。寒吐者,肢冷脉细,二陈汤加丁香、炮姜。诸药不效,红豆丸。热吐者,烦渴脉洪,二陈汤加栀、连、竹茹、枇杷叶、姜汁、芦根汁。客寒犯胃,理中汤。肝火入胃,左金丸。由脾气郁结,归脾汤加吴萸。由肝脾郁滞,香砂六君子汤。怒时饮食呕吐,胸满膈胀,关格不通,二陈汤加青皮、木香。不效,加丁、沉、砂、蔻、藿、朴、曲、姜。由痰积者,遇寒辄发,蔻仁、丁香、砂仁、干姜、半夏、陈皮。由食滞者,消导乃安,山楂、神曲、陈皮、枳壳、浓朴、砂仁、鸡金。先吐后泻,身热腹闷,名曰漏气。因上焦伤风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二便不通,气逆不续,名曰走哺。因下焦实热人参汤主之。
吐而中气久虚,必借谷食以和之。焦米、神曲、参、苓、苡米、谷芽、甘草、陈皮、姜、枣。吐而诸药不效,必假重镇以坠之。灵砂丹、养正丹。病久胃虚呕吐者,六君子汤比和饮、藿香胃散。病后胃热烦呕者,竹叶石膏汤加姜汁。呕苦邪在胆经,芩、连、吴萸、半夏、陈皮、茯苓、姜。吐酸责之肝脏,挟热者,左金丸加竹茹、山栀、白蔻、生姜。挟寒者,左金丸加丁香、干姜、白术、沉香。呕清水者多停饮,二术二陈汤。吐涎沫者以脾寒,六君子汤加益智、生姜,或理中汤加益智。吐蛔虫者,或由胃冷,理中汤加川椒、槟榔,下乌梅丸。或由胃热,安蛔丸。或由寒热交错,乌梅丸。或由胃虚求食,温胃饮,理中汤。凡呕吐而心痛,当作火治;口吐清水,当作虫治;心中如火,当作血虚治。
Tags:《阳明》 《太阳》 《少阳》 《干呕》 《胃虚》 《三焦》 《三因》 《小半夏汤》 《姜橘皮汤》 《呕吐》 《反胃》 《理中汤》 《半夏生姜大黄汤》 《谷气》 《大半夏汤》 《吴茱萸汤》 《心下痞》 《肠鸣》 《虚热》 《橘皮竹茹汤》 《虚寒》 《半夏干姜汤》 《二陈汤》 《肝火》 《左金丸》 《气郁》 《归脾汤》 《君子汤》 《关格》 《痰积》 《伤风》 《邪气》 《麦门冬汤》 《气逆》 《走哺》 《实热》 《人参汤》 《中气》 《灵砂》 《养正丹》 《六君子汤》 《比和饮》 《安胃散》 《胃热》 《竹叶石膏汤》 《二术二陈汤》 《乌梅丸》 《安蛔丸》 《寒热》 《温胃饮》 《血虚》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三\呕吐论治] 呕吐脉候 下一篇[卷之三] 呕吐论治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