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第页-[卷之三] 诸气论治_中药方集
 
类证治裁
[卷之三] 诸气论治
】 【繁体
天地之气和,则戾不作;生人之气和,则诸疾不兴。其氤氲一身,有宗气、有卫气、有元气、有中气
宗气积于胸中,为气之海;卫气行于脉外,为营之护;元气根于脾土,中气出纳丹田。顾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者。由六淫戕于外,七情战于中,则气之冲和者致偏,清纯者化浊,流利者反滞,顺行者多逆。如寒则气收,暑则气泄,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甚则厥逆哕呃,痞呕噎膈,攻逐刺痛,无非气所主病。局方治法,通用辛香燥剂,然当审其虚实新久。如气虚宜培,用四君、补中、保元诸汤。气实宜泄,用七气、五磨、降气诸汤。新病胀满,宜辛通,用半夏、砂仁、枳壳、苏子、杏仁、生姜、蒜。久抱悒郁,宜温散,用越鞠丸去苍术、神曲,加木香、郁金、陈皮。肺气郁,宜开,用桔梗。栝蒌、杏仁、枇杷叶、贝母、桑白皮。虚促宜敛,补肺汤肝气升逆,宜降,青皮、枳壳、降香、浓朴,香附、苏子。燥急宜缓,白芍、甘草、木瓜、阿胶、生地、石斛。胆气郁滞,宜和,温胆汤。火热宜泄,丹皮、嫩桑叶、连翘、山栀、龙胆草、黄芩。
胃气结燥,宜疏,苏梗、枳实、藿香、栝蒌、竹茹、木瓜。痛宜调,乌药、香附、半夏、丁香、广皮、煨姜。
木火乘土,宜平。胆乘脾,戊己汤。肝乘胃,白芍、陈皮、枳壳、浓朴、乌梅、吴茱萸。腑不宣通,宜升降,正气散,降气汤。肾气厥逆,宜温,吴茱萸汤三焦痞塞,宜运,丁香五套丸六气失调,伤暑霍乱,清不升,浊不降,六和汤。七情气郁,喉间如絮,咯不出,咽不下,三因七气汤。气痞,半夏泻心汤。气结,沉香化气丸。气虚挟滞,异功散,寒者治中汤。挟痰,二陈汤加香附、枳壳。挟火,左金丸龙胆泻肝汤、戊己丸、火郁汤。挟寒,乌沉汤。挟食,大和中饮,或保和丸。挟血瘀,血郁汤。噫嗳,代赭旋复汤。呃逆橘皮竹茹汤。刺痛,木香调气汤。膈噎,神香散秘传膈噎膏。怒后胁满,解肝煎去砂仁,加山栀、金橘。暴怒气厥,人事不省,苏合香丸灌之。妇女血气攻冲,心腹猝痛,乌沉汤。大约气行则痛止,气调则血和。清者宜升,浊者宜降。郁则生火,滞则生痰。
辛香暂用开导,燥热又易劫阴。以气本属阳,有余便是火。且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故气病多属肝逆犯胃,肝阳化风。再若冲脉失镇,丹田失纳,肺肾不交,喘促交至。治气者,当从此际参之。
Tags:《宗气》 《卫气》 《中气》 《丹田》 《百病皆生于气》 《六淫》 《七情》 《寒则气收》 《喜则气缓》 《怒则气上》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劳则气耗》 《清气》 《飧泄》 《浊气》 《噎膈》 《燥剂》 《虚实》 《气虚》 《越鞠丸》 《气郁》 《补肺汤》 《肝气》 《温胆汤》 《胃气》 《正气》 《气厥》 《吴茱萸汤》 《三焦》 《丁香五套丸》 《六气》 《伤暑》 《霍乱》 《三因》 《七气汤》 《沉香化气丸》 《异功散》 《二陈汤》 《左金丸》 《戊己丸》 《大和中饮》 《保和丸》 《血郁汤》 《呃逆》 《橘皮竹茹汤》 《调气》 《神香散》 《秘传膈噎膏》 《解肝煎》 《合香丸》 《相火》 《肝阳》 《化风》 《冲脉》 《喘促》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三\诸气论治] 诸气脉候 下一篇[卷之三\关格论治] 附方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