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第91页-[卷七] 暑_中药方集

TOP

 
伤寒论纲目 - 第91页
[卷七] 暑
】 【繁体
【纲】仲景曰。太阳中热者。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太阳中者。发热恶寒。
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
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太阳中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于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目】张兼善曰。中与伤寒相似而异。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风寒湿者。皆地之气。伤浊邪。
所以俱中足经。惟暑乃天之气。所以中少阴心经也。其症多与伤寒相似。但脉不同耳。夫伤寒虽恶寒发热。初病未至烦渴。惟暑初病即渴。所以异也。且伤寒之脉必浮盛。中暑之脉必虚弱。或弦细。或芤迟。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之谓也。至如太阳病。项背强KTKT。反汗出恶风。若当炎暑。岂不与中相似。惟其不渴。故与桂枝加葛根汤。凡居夏秋之令。
炎暑之时。必当根据经详审。则无差失。
王好古曰。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肢节痛。脉洪盛者。热病也。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也。
治与伤寒同。然夏月药须带凉。如用麻桂青龙三方。须加减。夏至前。桂枝加黄芩。夏至后。三方俱加知母、石膏。热病三日外。与前汤不瘥。脉仍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主之。此方夏至后代桂枝症用。若三月至夏。为晚发伤寒。栀子升麻汤可用。
鳌按。夏月热病。而王氏主用麻桂三方。殊非良法。当斟酌之。
庞安常曰。大抵热病。大热。须得脉洪大有力。或滑数有力。乃为脉病相应。为可治。若小弱无力。难治。若人虚脉弱。宜以人参扶其元气。不可但攻其热。
暑风者。由大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其脉虚浮。浮者风也。虚者暑也。俗名暑风。
相火甚而行令也。宜黄连香薷饮加羌活。或双解散加香薷。
暑脉必虚。外症头疼口干面垢自汗倦怠。或背恶热。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泄利。下血斑黄皆是。治以清心利小便为主。汗多者不利。宜白虎汤。次分表里。如在表。头痛恶寒。双解散加香薷。或十味香薷饮。如在半表里。泄泻烦渴饮水吐逆。五苓散
热甚烦渴。益元散。若表解里热半夏解毒汤。下神芎丸。或老弱人冒暑。脉微下利。渴而喜温。
或厥冷不省人事。竹叶石膏汤。加熟附冷冻饮料。次以来复丹、五苓散治之。凡夏月暑症。不可服诸热剂。致斑毒发黄小便不利。闷乱而死。慎之。
戴原礼曰。暑病有冒伤中三者轻重之分。或腹痛水泄。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
此二者冒暑也。可与黄连香薷饮。或身热头疼。躁乱不宁。或身如针刺。此为热伤肉分。当解毒。
白虎汤加柴胡。虚加人参。或咳嗽寒热盗汗不止。脉数。热伤肺经。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宜清肺汤柴胡天水散之类。
张从正曰。暑伤五脏。为症不同。如暑入心。则噎昏闷不知人。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嚏喘痿。入肾。则消渴。
李杲曰。脾胃虚弱。遇六七月湿旺。汗泄身重。短气。四肢痿软。脚眼花。此肾与膀胱俱竭之状也。况汗大泄则亡津液。津者。庚大肠所主。三伏庚金受囚。木无可制。故风湿相搏。骨节烦疼也。夫壬膀胱已绝于巳。癸肾水已绝于午。今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北方之寒清绝矣。圣人立法。夏宜补者。为热伤元气。以人参、麦冬、五味、滋水之源。泻丙火。补庚金。益元气也。
长夏暑热蒸人。损伤元气。四肢困倦。精神短少。两脚痿软。早晚则发寒厥。日高之后。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不足也。或心胸痞满。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小便黄少。大便溏而频。或利或渴。自汗身重。此血先病而气不病也。若湿气先搏。脉必洪缓而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宜治以清燥。或远行大热而渴。则热舍于肾。故水不胜火。发为骨痿。此湿热成痿也。或热厥阴虚。或寒厥而气虚。四肢如火。为热厥。四肢冰冷。为寒厥。寒厥腹中有寒。热厥腹中有热。脾主四肢也。
虞抟曰。暑之症。变异不等。非止归五脏。盖人之形气有虚实。感有轻重。则后时而发。至秋成疟痢是也。重则实时而发。如张氏所言诸症。至有轻变重。重变轻。亦自感有浅深。传有兼并。
况人之形志苦乐不一。岂为无变异乎。四时之症皆然。
杨士瀛曰。东垣论暑热症候则同。冬月伤寒传变为症之不一。彼为寒伤形。此为热伤气。若元气虚甚受病。忽于一时不救者。与伤寒阴毒。顷刻害人实同。故东垣启是病例。大开后人之盲也。
宜与痿门参看。
陶华曰。中暑脉虚而伏。身热面垢。自汗烦燥大渴。四肢微冷而不痛。用白虎汤。痰逆恶寒。
橘皮汤。热闷不恶寒。竹叶石膏汤。头痛恶心烦躁。五苓散。
凡中暑。小柴胡加香薷最良。脉迟。洒然毛耸。口齿燥。人参白虎汤。霍乱烦躁。大渴腹痛。
厥冷转筋。黄连香薷汤治之为要也。须冷服。热服反吐泻也。
龚信曰。伤寒与伤暑所以异者。以伤寒伤暑俱有热。若伤暑而误作伤寒治之则不可。盖暑伤形。
热伤气。伤寒则外恶寒而脉浮紧。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此为异耳。治宜小柴胡加知母、石膏。
或人参白虎汤、天久淫雨。湿令大行。苍术白虎汤。若元气素弱而伤之重者。清暑益气汤
Tags:《太阳》 《恶寒》 《发热》 《身重》 《齿燥》 《温针》 《清邪》 《浊邪》 《寒湿》 《恶寒发热》 《中暑》 《伤暑》 《阳病》 《恶风》 《热病》 《邪气》 《经络》 《脏腑》 《晚发》 《升麻汤》 《虚脉》 《暑风》 《相火》 《香薷饮》 《双解散》 《面垢》 《自汗》 《恶热》 《霍乱》 《清心》 《白虎汤》 《表里》 《头痛》 《十味香薷饮》 《泄泻》 《五苓散》 《里热》 《半夏解毒汤》 《神芎丸》 《冒暑》 《竹叶石膏汤》 《热剂》 《发黄》 《小便不利》 《暑病》 《大肠》 《恶心》 《痰饮》 《肉分》 《咳嗽》 《寒热》 《盗汗》 《清肺汤》 《柴胡天水散》 《五脏》 《眩晕》 《胃虚》 《短气》 《津液》 《风湿》 《五味》 《暑热》 《精神》 《寒厥》 《湿气》 《暑湿》 《骨痿》 《热厥》 《阴虚》 《气虚》 《脾主四肢》 《虚实》 《症候》 《传变》 《心烦》 《烦躁》 《转筋》 《热服》 《苍术白虎汤》 《清暑益气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七] 湿痹 下一篇[卷七\温疫] 附录寒疫时疫论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