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第74页-[卷之四\女科] 带症论_中药方集

TOP

 
古今医彻 - 第74页
[卷之四\女科] 带症论
】 【繁体
张子和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而冲任二脉。循腹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因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客热郁抑。白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是为白带。资生经载一妇。患带下。有为灸气海未效。次灸带脉穴。
在两胁季肋下一寸八分。有鬼附耳云。昨日灸亦好。只灸我不着。今灸着我。我去矣。遂愈。
刘宗浓曰。带下多本于阴虚阳竭。营气不升。经脉凝涩。卫气下陷精气积滞于下焦奇经之分。蕴酿而成。以带脉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白者属气。赤者属血。多因醉饱房劳。服食燥热所至。亦有湿痰流注下焦者。肾肝阴淫湿胜者。或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思慕无穷。发为筋痿。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也。或余经湿热。屈滞于少腹之下。或下元虚冷。子宫湿淫。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发中兼补。补中类利。燥中兼升发。润中兼温养。
或温补。或收涩。诸例不同。亦病机之活法也。
带下一症。素问归于任脉明堂归于带脉二穴。子和扩而充之。以带为约束诸脉。而会合冲任督诸经。郁热淫溢。皆由带脉渗漏而下。可谓原委灿然矣。而宗浓则本阴虚阳竭。及诸病机治法。至详且悉。比之丹溪专重湿痰。子和单主湿热。则悬绝也。然男子遗精之外。有赤白浊。女子崩漏之外。
赤白带。而带独重于浊者。以女子七情偏胜。抑郁为多。绵绵而下。无休止也。须察其五脏之偏甚。所感之虚实。或清或补。或升提下陷。大抵虚多而实少。热多而寒者。亦不乏也。故子和所论者寻其原。而宗浓所列者尽其变。至立斋以带分五色。则又推展言之耳。
一崩带向以崩为肝虚有火。而血不能藏。带为脾虚有湿。而气不能摄。然带症而面青脉弦。多郁怒者。能不调其肝乎。崩症而面黄脉弱。多倦怠者。能不补其脾乎。则又在于临病变通矣。
一带症元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加酒炒椿根皮最妙。真阴亏者。六味地黄汤加酥炙鹿茸。兼肝火。加味逍遥散入椿皮。或八珍汤加椿皮。
作丸亦胜。内热者加黄芩香附。半产者入杜仲阿胶。
一带证肥人多因气虚有痰。瘦人多因血虚有火。未有不从调补而愈者。
若专主痰火。则失之矣。每见久而不止。去之过多。必致少腹重坠而痛。
肌肉消瘦。虚症毕见。骨脉为枯矣。以是知带之为物。精血所摄。所云湿热者。乃言现症之标。而实本冲任带所至。焉可不求其原而治之哉。

治验
一儒者内室。素患带下。时作时止。后因过劳。带遂不止。腹重坠。疼痛异常。
余以补中益气汤。加肉苁蓉山茱肉杜仲牡蛎粉。数剂得减。后以八珍丸加苁蓉杜仲椿根皮。调理而愈。
一女子带下半载。肌肉憔瘦。余以补中益气汤加酒炒椿根皮。三四十剂
六味地黄丸相间服之。带遂止而肌肉亦长。乃愈。
补中益气汤人参(一钱半)黄(蜜炙一钱)白术(土炒一钱半)甘草(炙三分)当归(一钱)陈皮(八分)柴胡(三分)升麻(三分)姜枣水煎。加椿根皮一钱半。酒炒。腰痛。加杜仲山茱肉肉苁蓉。头风。加本白芷各三分。湿热。加苍术黄柏各五分。泽泻七分。
Tags:《奇经》 《带脉》 《督脉》 《热郁》 《白带》 《带下》 《气海》 《季肋》 《阴虚》 《营气》 《经脉》 《卫气》 《下陷》 《精气》 《积滞》 《房劳》 《湿痰》 《流注》 《肝阴》 《筋痿》 《病机》 《任脉》 《明堂》 《约束》 《遗精》 《崩漏》 《赤白带》 《七情》 《五脏》 《虚实》 《五色》 《肝虚》 《气虚》 《补中益气汤》 《归脾汤》 《地黄汤》 《肝火》 《逍遥散》 《八珍汤》 《血虚》 《痰火》 《消瘦》 《精血》 《八珍丸》 《十剂》 《六味地黄丸》 《腰痛》 《头风》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四\女科] 妊娠论 下一篇[卷之四\女科] 调经论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