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第135页-[卷七] 杨梅疮一百三十一_中药方集
 
外科理例 - 第135页
[卷七] 杨梅疮一百三十一
】 【繁体
(有从咽喉患起者见咽喉)湿胜者。宜先导湿。表实者。宜先解表
里实者。宜先疏里。表里若俱实。解表攻里。
表虚者。补气。里虚者。补血。表里俱虚者。补气血。
一人遍身皆患。左手脉数。以荆防败毒散。(七)表症乃退。以仙方活命饮。(六一)六剂疮渐愈。兼萆汤。(二百四五)月余而痊。
一妇痛发热。便秘。作渴。脉沉实。以内疏黄连汤(三)二剂。里症已退。以龙胆泻肝汤(六七)数剂。疮毒顿退。间服萆汤。(二百四五)月余而痊。(此凭症脉治也。)一人下部生疳。诸药不应。延及遍身。突肿。状如翻花。筋挛骨痛。至夜尤甚。此肝肾湿热所致。先以导水丸(二百四八)进五服。次以龙胆泻肝汤(六七)数剂。再与除湿健脾之药。外贴神异膏吸其脓。隔蒜灸。拔其毒而愈。(此凭症也。)若表实者。以荆防败毒散。(七)里实者。以内疏黄连汤。(三)表里俱实者。防风通圣散(六)气虚者四君子。(六三)血虚者四物。仍加兼症之药。并愈。若服轻粉等药。反收毒于内。以致迭发。概服防风通圣。则气血愈虚。因而不治者多矣。
一人患之。发寒热。作渴。便秘。两手脉实。用防风通圣散(六)而退。以荆防败毒散。
(七)兼龙胆泻肝汤(六七)而痊。(此凭症也。)一人患之肿痛。先以龙胆泻肝汤、(六七)导水丸各四剂少愈。再以小柴胡加黄柏、苍术五十余剂而平。(此凭症也。)一人玉茎肿溃。小便赤色。肝脉弦数。以小柴胡加木通、青皮、龙胆草四剂。又龙胆泻肝汤(六七)数剂而痊。(此凭脉症也。)一童玉茎患之。延及小腹数枚。作痛发热。以小柴胡汤(五)吞芦荟丸。更贴神异膏。月余而痊。(此凭症也。)一人愈后。腿肿一块。久而溃烂不敛。以蒜捣烂敷患处。以艾灸其上。更贴神异膏。及服黑丸子。并托里药。两月而愈。(此凭症也。)一妇燃轻粉药。于被中熏之。致遍身皮塌。脓水淋漓。不能起居。以滑石、黄柏为末。
绿豆粉等分补席上。令可卧。更以金银花散。月余而痊。(此凭症也。)一人皆愈。但背肿一块甚硬。肉色不变。年余方溃出水。三载不愈。气血俱虚。饮食少思。以六君子汤(二)加当归、藿香三十余剂。更饮萆汤。两月余而痊。(此凭症也。)一人患之势炽。兼脾胃气血皆虚。亦服前药而瘥。
一妇患之皆愈。惟两腿两。各烂一块如掌。兼筋挛骨痛。三载不愈。诸药不应。日晡。饮食少思。以萆汤兼逍遥散。倍用白术、茯苓。数剂。热止食进。贴神异膏。更服八珍汤(十四)加牛膝、杜仲、木瓜三十余剂而痊。(此凭症也。)又捷法。治杨梅疮不问新旧。并效。不过旬日。每日用胆矾、白矾末。并水银各三钱五入香油、津吐各少许。和匀。坐无风处。取药少许。涂两脚心。以两手心对两脚心擦磨良久。再涂药少许。仍前再擦。用药尽。即卧。汗出或大便去垢。口出秽涎为验。连擦三日。煎通圣散(六)澡洗。更服内疏黄连汤败毒散。愈后服萆汤。有热加芩、连。气虚参、。血虚四物之类。
一人杨梅疮后。两腿一臂。各溃二寸许。一穴脓水淋漓。少食不睡。久而不愈。以八珍茯神、酸枣仁服。每日以蒜捣烂涂患处。灸良久。随贴膏药。数日少可。却用豆豉灸。更服十全大补汤(十三)而愈。(此凭症也。)凡有肿硬。或作痛。亦用蒜灸。及敷中和膏。内服补药。并效。
Tags:《败毒散》 《仙方活命饮》 《黄连汤》 《龙胆泻肝汤》 《导水丸》 《内疏黄连汤》 《防风通圣散》 《柴胡汤》 《黑丸》 《君子汤》 《逍遥散》 《八珍汤》 《补汤》 《咽喉》 《解表》 《里实》 《表里》 《表虚》 《里虚》 《发热》 《骨痛》 《健脾》 《气虚》 《血虚》 《寒热》 《等分》 《胃气》 《杨梅疮》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七] 斑疹一百三十二 下一篇[卷七] 天疮一百三十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