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科心得集-第页-[卷中] 辨脚发背脱疽论_中药方集

TOP

 
疡科心得集
[卷中] 辨脚发背脱疽论
】 【繁体
发背,一名足跗发。经云∶三背不宜生疮。惟足背多筋少骨,肉少皮薄,又在至阴之下,发疮疽者升发迟慢,所以为险候也。其证或由于足三阴精血亏损,或由于足三阳湿热下注而生。若初起寒热作呕,坚硬红肿,疼痛作脓者,属湿热,为可治;又或有因物搐伤,初起一粒,渐渐加大,寒热交作,日重一日,而成斯证者;亦因湿火之盛而然。必俟热退,肿势方收止而渐消,此与烂皮乳痈相似。掺以珍珠散,贴以白玉膏可愈。若色微赤微肿而脓清者,属精血亏损,为难治;若黑暗不肿痛,不溃脓,烦热作渴,小便淋漓者,阴败未传,恶证也,为不治。治法∶湿热下注者,先用隔蒜灸;内服活命饮,以解壅毒;次用托里消毒散;溃后服益气汤、六味丸,以补精气。若色暗不痛者,着肉用桑枝灸,以行壅滞、助阳气,更用十全大补汤八味丸,以壮脾土、滋化源,多有复生者。若专治其疮,复伤生气,吾未见其生者。
脱疽者,足指生疔,重者溃而紫黑,不疼不痒,久则脱去其节,故名之。亦有患于手指者,名曰蛀节疔,重者腐去本节,轻者筋挛。此由膏粱浓味,醇酒炙,积毒所致;或因房术涩精,丹石补药,销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枯而成。有先渴而后患者,有先患而后渴者,皆肾水亏涸,不能制火也。此证情势虽小,其恶甚大。初起如粟,黄泡一点,皮色紫暗,如煮熟红枣,黑气漫延,腐烂渐开,五指相染,甚至脚面疼如汤泼火燃,秽臭难闻,遂成五败之证(血死心败,皮死肺败,筋死肝败,肉死脾败,骨死肾败),而不可救。凡遇此证,乘其未及延散,须用隔蒜灸之,不痛者宜明灸之,庶得少杀其毒。盖用药攻,则患在偏僻之处,气血罕到,药难导达;况攻毒之剂,必先伤脾胃,反损元气,不若灸法为良也。孙真人云∶在肉则割,在指则截。毒之重者,古人原有割截之法,然每为病家之所忌,未可轻言;况证之首尾,吉凶变驳难定,岂可罔顾前虑后,而妄施之乎。至于用药之法,若色赤肿痛者,元气虚而湿热壅甚也,即用活命饮、托里散之属,以解其毒;仍速用补剂,如十全大补汤、加减八味丸,则毒瓦斯不致上侵,元气不致亏损,庶可保生。如作渴者,宜滋阴降火;若色黑,不疼痛,不溃脓者,则不可救。
诸方书论脱疽,单生于足大指;而别指生者,则名敦疽。谓敦疽易治,脱疽难治,以脱疽之指属阴经也。学人宜详审之。(足大指属足太阴
Tags:《发背》 《三阴》 《精血》 《三阳》 《湿热下注》 《寒热》 《乳痈》 《白玉膏》 《烦热》 《托里消毒散》 《益气汤》 《精气》 《补汤》 《八味丸》 《生气》 《脱疽》 《本节》 《房劳》 《气虚》 《补剂》 《大补汤》 《滋阴》 《太阴》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中] 辨涌泉疽足底疔论 下一篇[卷中] 辨足跟疽厉痈论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