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第页-[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股部_中药方集

TOP

 
外科大成
[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股部
】 【繁体
(足三阳之脉在外曰髀足三阴之脉在内曰股)
经络
前廉足阳明胃经。后廉足太阳膀胱经。外廉少阳胆经。内廉厥阴肝经。内前廉太阴脾经。内后廉少阴肾经。

股阴疽
生股内阴囊之侧。形长微赤痛甚。膝曲难伸。上发下。易治。下发上。难医。灸商丘穴七壮。或灸膝下外廉横骨尽处。

阴疽
生夹缝之下三寸。在左。漫肿。痛连阴子。上及小腹。下及大腿。灸中都穴二七壮。

玄疽
生夹缝之下。在右。灸蠡沟穴三七壮。

伏兔
生胯下五六寸寒热。肿无头。疼痛彻心。

肚门痈
生于大腿肚。

箕门痈
生股内近膝。

股阳疽
生股外侧。灵枢云。肿不变色。内薄于骨。

环跳疽
生环跳穴。漫肿隐痛。尺脉沉紧。腿不能伸。
按上症。初起红肿痛者。神授卫生散。漫肿大痛者。内托黄汤。痛而筋挛。脉弦而紧者。绀珠丹汗之。痛止。易以神应养真丹。遍身走痛。两日后脚面结肿。腿股结块。脉浮轻重缓者。由寒邪外袭也。绀珠丹汗之。痛止。则宜托里。倍加参、术、归、。肿便闭。烦躁饮冷。脉数者。热淫于内也。内疏黄连汤、贵金丸下之。肿痛寒热。发渴。脉洪数而有力。饮食如常者。由足三阳之湿热壅滞也。槟苏败毒散。肿痛寒热止。易以逍遥散。肿痛色不变。寒热。食少体倦者。由脾虚湿痰下注也。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芍药。患此入房。肿硬二便不通者。六味丸料加牛膝、车前。二便利仍用补中汤
溃而脓清者。十全大补汤加牛膝。外以豆豉饼灸之。再疮口紫陷者。再加大附子。外以附子饼灸之。
食少者胃弱也。诸虚皆禀于胃。宜六君子汤加藿香、当归。俟食进。更以十全大补。脓出。恶寒不食。脉细如丝者。用人参一两。附子三钱。姜、枣煎服。溃而反痛。气血虚也。峻补之。补之则气化。气化则痛自除。
再环跳疽者。由脾移寒于肝也。惟黄狗下颏方神验。兼助以胃气。更宜外刺委中穴。出黑血自瘥。

附骨疽
(生大腿外侧)
咬骨疽
(生大腿内侧)肿下而坚者发于筋骨。乃阴寒入骨之病也。初起则寒热交作。稍似风邪。随后筋骨作痛。不红不热。疼至彻骨。甚者不能曲伸。或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状。
是症皆宜灸之熨之。以散毒瓦斯。补阳气。温脾气为主。
灸法。于痛处周遭。灸之百壮。起泡可治。无泡难治。或以箸头点痛处。墨记之。艾灸百壮。以爆为度。又以患者觉骨中疼为效。又附骨疽灸悬钟穴七壮。咬骨疽灸阴包穴三七壮。环跳穴痛灸昆仑穴二七壮。
初起寒热作痛者。以绀珠丹汗之。次以防风汤。行经络活血补虚。生于尻臀。漫肿作痛者。内托羌活汤。生内股近膝。漫肿不痛者。内托柴汤。生腿外侧。漫肿作痛者。内托酒煎汤。
然必外兼灸之。熨之。淋洗之。以助其阳。盖肾主骨肾虚则骨冷。寒邪乘之。则气血凝滞。但能为肿。不能为脓。故流注者。乃伤寒之余毒。由表之未尽也。附骨疽者。乃流注之坏症。由凉药之误也。久之阴极生阳。寒化为热。热甚则肉腐。化而为脓也。
欲作脓者。附子八珍汤。脓成胀痛者针之。实者脓稠。十全大补汤。虚者脓清。保元大成汤。若气败者死。食少体倦者。香砂六君子汤。脾虚寒热者。补中益气汤。久溃不已者。必出朽骨。视其脓。脓白清稀者。朽骨初脱。肉深难取。脓白而稠者。朽骨将出。肉浅可取。
大抵疮疽。旬日不退。则宜托里。有脓针之。有腐取之。虚则补之。方能收十全之功。有因复犯房欲劳伤。致令寒热互变。气血乖违。经脉横解。受病日深。以成斯疾者。则大腿渐渐肿如冬瓜。上过胯腹。下连足底。牵连漫肿。日久溃脓。色白腥秽。肿痛不减。元气日衰者。终为不治。

游风
外腿忽然赤肿热痛。按之如泥不复起者。由风热相搏所致。宜砭去恶血。服当归拈痛汤。及绀珠丹和之。
Tags:《三阳》 《三阴》 《经络》 《阳明》 《太阳》 《横骨》 《寒热》 《环跳疽》 《神应养真丹》 《烦躁》 《黄连汤》 《槟苏败毒散》 《逍遥散》 《湿痰》 《补中益气汤》 《补中汤》 《补汤》 《附子饼》 《君子汤》 《恶寒》 《血虚》 《气化》 《胃气》 《附骨疽》 《脾气》 《大防风汤》 《肾主骨》 《肾虚》 《流注》 《寒化》 《八珍汤》 《大补汤》 《大成汤》 《六君子汤》 《虚寒》 《虚则补之》 《经脉》 《游风》 《风热》 《恶血》 《当归拈痛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股部 下一篇[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手部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