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婴撮要-第页-[卷九] 虚羸_中药方集
 
保婴撮要
[卷九] 虚羸
】 【繁体
仲阳云∶小儿虚羸,因脾胃不和,不能乳食,使肌体瘦弱,或大病后脾气尚弱,不能传化谷气所致。若冷者时时下利,唇口清白;热者身温壮热,肌体微黄。更当审其形色,察其见证。如面赤多啼,心之虚羸也;面青目札,肝之虚羸也;耳前后或耳下结核,肝经虚火也;颈间肉里结核,食积虚热也;面黄痞满,脾之虚羸也;面白气喘,肺之虚羸也;目睛多白,肾之虚羸也;仍审相胜而药之。又寒热二症,不可不辨。若腹痛泻利清白,不渴喜热,此属寒症,虽在夏月,宜木香丸。身热烦躁,泻利焦黄,作渴喜冷,此属热症,虽在冬月,宜胡黄连丸。皆舍时从症之治法也。
治验一小儿十三岁,面赤惊悸发热形体羸瘦,不时面白,嗳气下气,时常停食,服保和丸及清热等药。余曰∶面赤惊悸,心神怯也;面白嗳气,心火虚也;大便下气,脾气虚也。此皆禀心火虚,不能生脾土之危症,前药在所当禁者。不信,又服枳术丸、镇惊等药,而诸症益甚,大便频数,小腹重坠,脱肛痰涎,饮食日少,余先用六君子汤为主,佐以补心丸,月余饮食少进,痰涎少止,又用补中益气汤送四神而愈。毕姻后,病复作坠,时至仲冬,面白或黧色,手足冷,喜食胡椒、姜物,腹中不热,脉浮按之微细,两尺微甚,乃用八味丸,元气复而形气渐充。年至二十,苦畏风寒,面目赤色,发热吐痰,唇舌赤裂,食椒姜之物唇口即破,痰热愈甚,腹中却不热,诊其脉或如无,或欲绝,此寒气逼阳于外,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仍用八味丸而诸症顿愈。
一小儿八岁,面常青色,或时色赤,日间目札,夜睡切牙,二年余矣,服清肝降火之药益甚,形气日羸。余考绩到京,求治于余,曰∶肝主五色,入心则赤,自入则青,盖肝属木而生风,故肝气为阳为火,肝血为阴为水,此禀肝肾精血不足,虚火内动,阴血益虚,虚而生风,风自火出,故变面赤目札等症耳,非外风也。遂用地黄丸以滋肾水生肝木,两月目札切牙悉止,又三月许诸症寻愈,而元气亦充矣。凡肝木之症,若肝木实热生风而自病,或肺金实热而克木者,宜用清肝降火之剂,以泻其邪气。若肝经风热而目直等症,用柴胡栀子散以清肝火;加味四物汤,以养肝血。若肾虚而切牙诸症,用六君子汤健脾土;六味地黄丸以滋肾水则愈。
一小儿脾气虚弱,饮食停滞,发热作渴,服泻黄散,不时下痢,余先用保和丸二服而愈;但不食恶心,面青手冷,又用六君、柴胡、升麻四剂,面色痿黄,食进手温;惟形体羸甚,倦怠发热,小腹重坠,肛门脱出,用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肉豆蔻二剂而安。凡脾胃之症,若发热作渴,饮食喜冷,或泄泻色黄,睡不露睛者,属形病俱实,宜用泻黄散疏导之。若发热口干恶冷,或泄泻色白,睡而露睛者,属形病俱虚,宜用异功散调补之。若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
寒水侮土者,益黄散。肝木克脾者,六君加柴胡。若目睛微动,潮热抽搐,吐泻不食,宜用秘旨保脾汤。凡小儿诸病,先当调补脾胃,使根本坚固,则诸病自退,非药所能尽祛也。
一小儿五岁,形气虚羸,睡中切牙,夜间遗尿,日间频数,余以为禀肾气不足,用补中益气汤加补骨脂、地黄丸加鹿茸,以补脾肾而痊。毕姻后,小便频数,作渴发热,日晡益甚,恪服黄柏、知母等药,以滋阴降火。后患肾痿,卧床年许,余因考绩北上,仍用前药,喜其慎疾,半载而痊。
一小儿年十一岁,面白或赤,足软不能久行,用地黄丸加鹿茸年许而瘥。毕姻后,两目羞明,两足仍软,用前丸及补中益气汤而痊。后病复发,增口渴足热,头囟觉开,视物觉大,此肾虚瞳人散不能荣养,宜用地黄丸补之,有至七八岁,或十四五岁,气血既盛而自合。若纵盗色欲,戕贼真阴,亦不尽其寿矣。
一小儿体素虚弱,患咳嗽痰涎,服化痰药而痰益甚,余以为脾虚食积,先用六君、神曲、山楂渐愈。后伤风咳嗽,腹胀不食,泄泻酸臭,此食滞伤脾,而肺气虚也,用六君、桔梗而愈。又饮食停滞,呕吐痰涎,喘嗽面白,余谓脾虚不能消化饮食而为痰,肺虚不能摄气归源而作喘,仍用六君子汤而愈。大凡腠理不密,外邪所感而肺病者,因脾胃气虚不能相生,必用六君子汤。若脾胃气实,大肠不利而肺病者,用泻黄散。若心火炎烁肺金而喘嗽者,用地黄丸。
一小儿形瘦,不时咳嗽,自用参苏散一剂,更加喘急惊搐,面白或黄。余谓此禀脾肺不足,而形气虚羸,因前剂峻利,外邪虽去而肺气益虚。肺虚则宜补脾,先用异功散加桔梗、钩藤钩一剂,痰喘顿定;乃去桔梗,加半夏、当归,再剂惊搐亦去,又加酸枣仁治之而安。年十五岁,发热痰盛,作渴面赤,形体羸瘦,用地黄丸加五味子及补中益气汤,各百余剂,而形气渐壮。若认为阴火,用黄柏、知母等药,复伤生化之源,其亦不治者矣。
一小儿五岁,尚饮乳,耳前后颈间至缺盆,以手推寻,其筋结小核如贯珠,隐于肌肉之间,小便不调,面色青黄,形气羸瘦,此禀母之肝火为患,用九味芦荟丸、五味异功散加山栀、柴胡,与儿饮之;又以加味逍遥散,与母服之寻愈。
一小儿患虚羸,耳出秽水,左手尺关,洪数而无力,余为清肝补肾,耳中虽愈,脉未全敛。
毕姻后,患瘵症,误服黄柏、知母之类,复伤元气,不胜寒暑劳役,无日不病,几至危殆,余大补脾肾,滋养元气而愈。
一小儿患症如前,肢体消瘦,面色痿黄,大便酸臭,此脾虚食积,用四味肥儿丸、五味异功散,治之而愈。
一小儿体瘦腹大,寒热嗜卧,作渴引饮,以白术散为主,佐以四味肥儿丸,诸症渐愈,乃以异功散、六味丸,月余而安。
一小儿患前症,身热如炙,此肝疳之症也,朝用异功散,夕用四味肥儿丸,诸症稍愈;佐以蚵蟆丸,数服而痊。
一小儿停食发热,服芩、连、三棱等剂,饮食日少,胸腹膨胀,肢体羸瘦,余谓脾虚饮食停滞元气复伤,先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钩藤钩,数剂渐愈;又用六君、炮姜,调理而安。
一小儿虚羸昏倦,咳嗽惊悸,自用参苏散一剂,更加喘急,此脾肺气虚而妄发表也,用惺惺散微解外邪,调和胃气,诸症顿愈;但手足逆冷,又用六君子汤,调补元气而安。
一小儿九岁,吞酸恶食,肌体消瘦,腹中作痛,余谓食积虚羸也,用保和丸而愈。后腹中数痛,皆服保和丸,余曰∶此因脾胃虚而饮食所伤也,当调补脾土,以杜后患。不信,后腹痛喜按,余用五味异功散二剂,因未应,自用胃散等药,腹胀作痛,余仍以异功散加木香四剂而愈。若屡用攻伐之剂,阴损元气,多致虚羸,深可慎也。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
白扁豆(二两半,姜汁浸,去皮微炒)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炒)山药(各三两半)莲肉桔梗(炒黄色)薏苡仁宿砂仁(各二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枣汤调下。

地黄丸
(加肉桂一两,名加减八味丸)治小儿肝经虚热血燥,或风客淫气,而患瘰结核。或四肢发搐,眠目抽动,痰涎上涌。又治肾疳,脑热消瘦,手足如冷,寒热往来,滑泻腹胀,口鼻干渴,齿龈溃烂,爪黑面黧,遍身两耳生疮,或两耳出水,或发热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失喑等症,其功不可尽述。(即六味地黄丸,方见肾脏)
补中益气汤
中气虚弱,体疲食少,或发热烦渴等症。
人参黄(各八分)白术甘草陈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二分)当归(一钱)上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愚按∶前方若因药克伐,元气虚损,恶寒发热,肢体倦怠,饮食少思,或兼饮食劳倦头痛身热,烦躁作渴,脉洪大弦虚,或微细软弱,或寸关独甚者,宜用之。凡久病,或过服克伐之剂,亏损元气,而虚症悉具者,最宜前汤。若母有脾胃不足之症,或阴虚内热,致儿为患者,尤宜用之。

钱氏异功散
治脾胃饮食少思,吐泻不食,凡虚冷症,先与数服,以正胃气。(即五味异功散见内钓)愚按∶前方治脾胃虚弱,吐泻不食,或惊搐痰盛,或睡而露睛,手足指冷,或脾肺虚弱,咳嗽吐痰,或虚热上攻,口舌生疮,弄舌流涎。若母脾胃虚,儿患此症,亦当服之。

四君子汤
治脾气虚损,吐泻少食,肌肉羸瘦。(方见内钓)
保和丸
治饮食停滞,胸膈痞满,嗳气吞酸,或吐泻腹痛。(加白术一两,即大安丸)神曲(炒)山楂半夏茯苓(各一两)陈皮连翘萝卜子(炒,五钱)上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
愚按∶前方行气克滞之剂,若元气无亏,暴停乳食,而致斯症者,宜用此消导之。若元气虚弱,而乳食所伤者,必调补胃气为主,而佐以消导。若乳食已消而作呕者,乃胃气被伤,当用异功散补之,不宜仍用前药,重损胃气,治者审之。

肥儿丸
治肝疳食积,肢体消瘦,二便不调。
黄连神曲木香(各一两五钱)槟榔(二十个)肉豆蔻(二两煨)使君子(酒浸去皮)麦芽(各四两上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
愚按∶前方若食积五疳,发热口干,大便不调,小便不清,或颈项结核,发稀成穗,寒热作渴,宜用之。若脾胃稍虚者,用五味异功散兼服。虚甚者,异功散为主,佐以前药。

枳术丸
(方见癖块)
六君子汤
(方见内钓)
四神丸
(方见脱肛)
八味丸
(方见肾脏)
柴胡栀子散

四物汤
(二方见急惊)
九味芦荟丸
(方见疳症)
加味逍遥散
(方见内钓)
白术散
(方见积滞
虾蟆丸
(方见疳症)
Tags:《脾气》 《谷气》 《壮热》 《目札》 《虚火》 《里结》 《虚热》 《气喘》 《寒热》 《烦躁》 《热症》 《发热》 《形体》 《嗳气》 《下气》 《保和丸》 《气虚》 《枳术丸》 《脱肛》 《君子汤》 《补心丸》 《补中益气汤》 《微甚》 《八味丸》 《风寒》 《假热》 《五色》 《肝气》 《肝血》 《精血》 《外风》 《实热》 《邪气》 《风热》 《柴胡栀子散》 《肝火》 《肾虚》 《六君子汤》 《健脾》 《六味地黄丸》 《脾气虚》 《泻黄散》 《恶心》 《泄泻》 《异功散》 《下陷》 《潮热》 《遗尿》 《小便频数》 《滋阴》 《目羞明》 《足热》 《咳嗽》 《化痰》 《伤风》 《肺气》 《呕吐》 《肺虚》 《腠理》 《肺病》 《胃气》 《大肠》 《急惊》 《五味》 《阴火》 《缺盆》 《面色青》 《逍遥散》 《消瘦》 《肥儿丸》 《肝疳》 《喘急》 《吞酸》 《胃虚》 《平胃散》 《参苓白术散》 《中满》 《淫气》 《肾疳》 《寒热往来》 《鼻干》 《自汗》 《盗汗》 《便血》 《中气》 《恶寒》 《劳倦》 《头痛》 《阴虚》 《内钓》 《弄舌》 《四君子汤》 《大安丸》 《白汤》 《行气》 《五疳》 《四神丸》 《积滞》 《虾蟆丸》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九] 胃气虚寒 下一篇[卷九] 吐血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