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第129页-[卷三] 痢疾证治_中药方集
 
幼幼集成 - 第129页
[卷三] 痢疾证治
】 【繁体
经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癖。夫飧泄者,水谷不化也;肠癖者,下痢是也。小儿之病,伤食最多,内有宿食停积,更受外感,则成痢矣。古今方书,以其闭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其证里急后重,或垢或血,或见五色,或多红紫,或痛或不痛,或呕或不呕,或为发热,或为恶寒。此证之阴阳虚实,最宜详审,庶不致误。仍当以脉证辨之∶凡身热作渴,脉数有力而能食者,为热;身凉不渴,脉沉无力而不能食者,为寒。
初起腹中苦痛,里急后重者为实,宜急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二药同服,立应。
如兼外感者,必身有寒热,不可遽下。凡痢由外感而发者最多,急宜发散。若下之早,必致引邪入里,而为绵延之证,以仓廪散疏解之。
伤风得之者,则纯下清血。盖风伤其阴络,致血不循经,所以血妄下,宜胃风汤。
赤白相兼者∶心主血,因伤热得之,则心移热于小肠,故赤者从小肠来;肺主气,因伤热得之,则肺移热于大肠,故白者从大肠来。皆以芍药汤治之,调血则便脓愈,行气则后重除。此治痢之要法也。又法,以黄连阿胶丸加当归、木香治血痢,于血中行气;以胃苓丸加当归、白芍治白痢,于气中养血。有积者,治痢保和丸
痢久不止,名休息痢,切不可止涩,和中丸最妙。后有集成至圣丹,专治久痢,百不失一。
泄泻变痢者,有痢变泄泻者。先泻后变痢者,脾传肾也,为贼邪,难治;先痢后变泻者,肾传脾也,为微邪,易治。盖初泻变痢者,此气病传入血中,宜养血为主,加调气之药,不可误下,以伤胃气;初痢变泻者,血病传入气中,以调气为主,加养血之药,不可收涩,恐毒瓦斯留而不去,复成痢也。泻变痢者,加味四物汤;痢变泻者,加味四君子汤
痢久不止,脾胃受伤,中气下陷,则为脱肛,热毒上逆,则食入便吐,不思乳食,谓之噤口;久痢阴伤,肾气虚败,则两膝红肿,谓之鹤膝。
脱肛者,胃气下陷,后重不除,努挣太过,故肠头脱出,宜养血调气,微加升提之品,则痢止肛自收矣,升麻汤。外用洗法、托法。
噤口者,乃胃虚逆气上冲而吐也,有不思饮食,皆虚损也,宜参苓白术散米汤调服。凡痢疾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凶。
鹤膝者,两膝红肿,如鹤之膝。小儿痢后多有此证,乃肾虚之极,宜补肾地黄丸加牛膝、鹿茸。
痢疾腹胀,中气虚也,胃苓丸调之。倘因毒瓦斯未尽,庸流误服涩药而致腹胀者,为实也,不可作虚治,保和丸消导之。
痢疾不治证∶痢见五色,五脏俱败;痢如烟尘水,如屋漏水;下痢久,肛门如竹筒;如鱼腥;久痢唇红舌胎,气促心烦,坐卧不安,大渴饮水,面容似朱者。皆死证也。
Tags:《五脏》 《飧泄》 《伤食》 《宿食》 《外感》 《里急后重》 《五色》 《发热》 《恶寒》 《虚实》 《集成沆瀣丹》 《集成三仙丹》 《寒热》 《仓廪散》 《伤风》 《阴络》 《心移热于小肠》 《肺主气》 《大肠》 《芍药汤》 《行气》 《阿胶丸》 《白痢》 《保和丸》 《休息痢》 《久痢》 《泄泻》 《微邪》 《病传》 《调气》 《误下》 《胃气》 《君子汤》 《中气》 《下陷》 《脱肛》 《气虚》 《升麻汤》 《胃虚》 《参苓白术散》 《调服》 《痢疾》 《肾虚》 《补肾地黄丸》 《心烦》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三\痢疾证治] 入方 下一篇[卷三] 治病端本澄源至要口诀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